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学术社团 > 中国史学会 > 学界动态

“哈民遗址现场学术研讨会”在通辽市召开

作者:吉平 赵春青 来源:中国考古网 发布时间:2013-09-02 字体: 打印
作者:吉平 赵春青 来源:中国考古网
发布时间:2013-09-02 打印

    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约15公里,南距通辽市区40公里,遗址总面积17万多平方米。自2010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苦研究所主持发掘该遗址,先后发掘了6600平方米,共发现数十座半地穴式房屋,出土大批玉器、陶器、骨蚌器等珍贵遗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哈民遗址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工作,2013年8月27~29日,由中共科尔沁左翼中旗委员会、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聚落考古中心联合主办的“哈民遗址现场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安泳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通辽市市委宣传部长李永刚、副市长于沨、原中共通辽市委副书记王明义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参加会议的代表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科学出版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建筑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赤峰学院文学院、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近20个单位的40多名专家学者。


    28日上午,全体会议代表冒雨参观了哈民遗址发掘现场,并在现场观摩了哈民遗址历年来出土的玉器、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重要实物标本。


    28日下午,开展学术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聚落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春青、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吉平担任会议主持人。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哈民遗址发掘领队吉平首先做了主题发言,介绍了哈民遗址自2010年以来的发掘、研究和现场保护的成果及现存问题。接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周双林副教授介绍了哈民遗址文物保护方面的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鸿勋研究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朱永刚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莫多闻教授等近20名专家,就哈民遗存的文化性质、哈民遗址聚落考古的未来工作重点以及如何保护发掘现场,如何向公众展示哈民遗址发掘现场等重要成果,先后发表了重要意见。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郭大顺研究员做了会议学术总结。

 

会场一角


    关于哈民遗址的年代,吉平介绍,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碳十四年代测定,大体属红山文化晚期,绝对年代约距今5500年~5100年。


    杨鸿勋先生认为哈民遗址房屋的发掘,一改以往那种发掘工作结束了、发掘对象也跟着被挖掉的局面。这里发掘的房屋,清楚地展现了房顶构件的遗迹,使复原房顶和结构有了真实的依据。根据发掘结果,杨先生复原哈民房屋的结构是:半地穴建筑,靠墙壁内侧立柱、在柱上架梁、在梁上架檩、在檩上绑横棍以固定伞状的房顶,长长的房檩,一端朝向房顶,另一端斜立在地面上,致使半地穴墙壁内侧的边上,留出一定宽度的台面,可供摆放物件。


    关于哈民遗址文化遗存的文化性质,个别学者认为,系红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不妨命名为红山文化哈民类型,但是,多数代表认为可以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即哈民文化。该文化陶器的突出特征是以筒形罐、小口双耳壶、钵碗和素面灰陶小口罐等为基本组合,陶器器表以麻点纹最常见。


    关于哈民遗址当时的环境条件,莫多闻、夏正楷等先生认为比现在要好。关于哈民遗址出土的玉器,朱乃诚认为,均为装饰品,年代当在红山文化之末。也有代表认为,哈民玉器具有东亚地区玉器的传统特征,除装饰作用外,也具有宗教意义。


    关于哈民遗址下一步工作规划,有学者主张应该大面积揭露,以弄清楚聚落整体布局,也有学者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在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宜立即展开全面揭露。


    围绕哈民遗址房屋内部见有人骨特别是多具人骨的现象,代表们展开热烈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关,至于是否与瘟疫有关,尚缺乏有力证据。有不少代表指出,房屋内出现的多人葬可能是当时的埋葬制度使然,不一定与失火等突发的灾害事件有关。从人骨多被房顶构件所叠压的现象分析,可能埋人在前而失火在后。


    关于遗址的保护,代表们普遍认为,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任何化学保护等手段都不能根治遗址的毁坏现象,因此,与会代表纷纷主张大多数遗迹在提取人骨等遗物、做完绘图、照相工作之后,应该就地覆土掩埋。至于后期的展示工作,不一定非要采取大屋顶式的大棚式建筑进行保护和展示,可以借助现代3D打印、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科技手段,逼真地复原再现现场场景,而将真实的发掘现场就地覆土掩埋,这样,既能向公众展示又能实现长远保护。

 

集体合影


    除开展学术研讨之外,代表们还于29日参观了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遗址发掘现场、尚古博物馆和孝庄文化园等。


    哈民遗址现场讨论会围绕发掘现场开展讨论。会议不摆鲜花、不设闭幕式,会议期间不搞欢迎和欢送宴会,经济节俭,高效紧凑,多数代表认为今后应该多组织召开这种形式的现场学术讨论会,以促进学术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聚落考古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