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本所概况 > 学术社团 > 中国史学会 > 学界动态

“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期刊建设会议”在京召开

作者:宁凡 来源:世界历史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11-08 字体: 打印
作者:宁凡 来源:世界历史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11-08 打印

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期刊建设会议
 

会场
 

会场
 

  2013年10月26日,“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期刊建设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召开。同属历史学部的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期刊编辑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历史学部发起,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旨在共同交流学术期刊办刊经验、商讨如何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

  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历史研究》副主编李洪岩、《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刘洪波、《中国地方志》主编于伟平、《中国史研究》副主编张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葛夫平、《考古》副主编洪石、《抗日战争研究》副编审徐志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副编审宋培军、《世界历史》编辑部主任张丽、《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吴英。参会的世界历史研究所其他人员有:景德祥、王旭东、朱剑利、徐再荣、郭远英、任灵兰、王亚平、宁凡、张瑾、李冉等。

  上午的会议由张顺洪所长主持。首先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历史研究》副主编李洪岩,他发言的题目是“在正确的方向下把握学术前沿”。他首先介绍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如发稿量、发行量、以及办刊宗旨。他提出,在期刊建设上,应该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编辑部应该针对当前作者的理论深度不足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引导,既继承前辈学者的精神遗产,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他介绍了《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做法,如增加了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专题栏目等。另外,还关注现实问题,增加了与现实有关的专题栏目等。他建议,要选取优秀的稿件,关键是要广泛收集,如去高校多交流,与国外高校建立长期联系,互相刊登目录、摘要等,还要重视对编辑的培养,并经常召开选题会。他还介绍了《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审稿制度,如加强审稿制度建设,进行匿名评审,对选题、引文、注释有严格要求,并对校对和质检流程严格把关。最后,他建议历史学部的编辑部要多交流经验,加强协作,以增强自身在史学界和人文社科界的影响力。

  第二个发言的是《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刘洪波,他主要介绍了该期刊的基本情况。中国史研究动态主要刊登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状况,栏目主要有研究综述、专题研究、会议、书评和国外研究状况等。国内学界的研究综述是按照中国古代史断代来分别刊登,即每个断代有一篇综述;专题研究有思想史、地区史等;会议栏目介绍会议主题、参会人员的发言内容;书评是对某一专著的评论;国外研究状况主要介绍国外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情况,以介绍日本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为主。他接着介绍了稿源的情况。接收的稿件以投稿为主,能基本反应国内外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状况和问题。稿件反映出的问题有: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碎化现象较普遍,缺乏理论的引导和对史学传统的理解和选择等。

  第三个发言的是《中国地方志》主编于伟平,她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地方志》办刊和期刊网站建设”。她介绍了中国方志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地方志》的办刊经验以及网站建设情况。中国地方志出现的很早,唐代就有,但方志学出现较晚,明末清初才正式出现。《中国地方志》起步较晚,理论积淀较少,因此,编辑部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办刊水平。第一,广泛收集国外(日韩)方志和方志学的资料;第二,编辑部重视调查研究,审读地方期刊为办刊提供选题素材;第三,编辑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如与日本方志学界交流;第四,积极召开理论研讨会,以提炼选题,如组织地区片会、协调会、专题会、方志论坛等;另外,于主编还介绍了编辑部网站建设情况。创办网站为信息传播,联系地方提供方便,还能提供在线投稿,实现在线管理等。最后,她讲到,稿件反映出我国方志学的人才队伍总体理论水平不高。编辑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为此,特邀请专家为编辑人员讲课,并利用网站与全国同行交流。

  第四个发言的是《世界历史》编辑部主任张丽,她发言的题目是“加强刊物在学界的影响力”。她说,从国内的大环境看,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十分重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期刊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在迅速提高,对《世界历史》造成了一定压力。稿源较窄,好的稿件只能通过约稿获得。而且,在世界历史成为一级学科后,《世界历史》承受的压力更大。她总结了几点办刊经验。第一,要关注现实,也要重视基础研究,并把握学术前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第二,要做好专题,以体现办刊理念。编辑要在抓专题上下功夫,发挥刊物的作用,要使专题有一定的个性,为此可以召开专题会议;第三,编辑与作者多沟通,了解作者需求。最后,她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创新工程是对期刊有好处,要整合硬件和软件资源,希望各编辑部联合起来做好选题工作,可以开研讨会,栏目设置也可共同协作,如书评等。第二,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多约稿,多做编辑工作,多发稿件。

  以上四位发言人发言完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于伟平提出,要提高编辑人员提高编辑水平;吴英提出,要针对中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的潮流进行讨论;洪石提出,要增强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争夺话语权;景德祥提出,要使期刊上的讨论部分有学术含量,等等。

  下午的会议由李洪岩副主编主持。首先发言的是《中国史研究》副主编张彤。他主要介绍了期刊的基本情况。自1979年创刊以来,编辑部始终坚持办刊宗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史学理论,着眼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学术问题,学风严谨,鼓励创新。《中国史研究》的栏目有论文、学科建设、书评、学术评论、读书杂记等。他还介绍了编辑部的财务工作,如以前的财务制度是审批制,现在是预算制等。

  第二个发言的是《考古》副主编洪石,她发言的题目是“我院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她首先介绍了《考古》杂志的基本情况,如栏目设置,以及特点等。接着,她重点分析了我院期刊的总体状况,并期刊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编辑的水平决定了期刊的质量。现在编辑人员队伍有缺陷,后继无人。激励机制不足导致了编辑人员动力不足,而建设名刊需要高水平的学者型编辑,需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间建立桥梁,还要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第二,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普及对期刊提出新要求。为此,应建立和完善相关专业的数据库。我院的数据出版还需加大力度;第三,以《考古》为例,需要积极吸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还要加强对外交流,总之,要下大功夫推动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

  第三个发言的是《抗日战争研究》副编审徐志民,他发言的题目是“《抗日战争研究》杂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他首先介绍了杂志的基本情况。该杂志的创立与中日关系有关。1991年创刊,发展历程分为三阶段:一是1991—1997年,二是1998—2012年,三是2013年至今。栏目有特约论文、专题研究、问题讨论、史实考证、海外译介、书评书讯等。杂志成立之初,涉及的时间段较短,后来有所延长。杂志主要在国内发行,少量在日本发行。他还介绍了稿件的情况。稿件来源主要以约稿为主,还向日本学界约稿,每期有日本学者的文章。为了提高编辑水平,编辑部邀请专家为编辑讲课,并与其他杂志的编辑部交流合作。

  第四个发言的是《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吴英,他发言的题目是“史学片杂志交流的几点想法”。他首先介绍了《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如有几个特色栏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圆桌会议、重大史学思潮等,以及编辑部组织的活动,如举办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等,并表示以后要多办国际会议,扩大中国史学理论界的影响。他接着提出了建议:第一,各杂志面临共同问题,即理论的弱化。各杂志要联合起来应对,要多交流。如《史学理论研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其稿件反映出学术争论越来越少,因此建议加强本体论研究;第二,各杂志要培育和引领潮流,要找出一些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进行争论。

  第五个发言人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副编审宋培军。他首先介绍了该期刊的基本情况。该期刊的栏目有:论文、新书评介、学术动态和笔谈等。他讲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应起到引领作用,为我国边疆地区史地研究的进步做贡献。他还提到,各编辑部应该多交流经验,为扩大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共同努力。

  以上五位同志发言完毕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葛夫平、王旭东、景德祥、任灵兰等人积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编辑人员对于杂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杂志要引领学术潮流,还要与国外和国内同行多交流。在稿件的录用上,要坚持严谨的史学传统,对稿件严格要求。大家倡议,要联合起来进行重大题目的选题工作,发挥集体优势,提高国际影响力。

  最后,李洪岩副主编和张顺洪所长分别做了总结。二人认为,大家积极发言,对期刊建设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此次会议达到了目的。希望大家继续关心支持期刊建设工作,为史学类期刊的发展和中国史学界扩大国际影响做出贡献。


  (《世界历史》编辑部 宁凡 供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