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于1980年4月8日至12 日在北京召开。
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白治区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代表共一百二十五人(应到代表一百六十四人, 因病因事请假三十九人) 。他们中间有不少老一辈的史学家, 也有不少中青年史学工作者。
中国史学会成立于1951年7月, 主席是郭沫若,副主席是吴玉章、范文澜, 它是我国建国初期成立较早的一个全国学术性团体, 曾经为我国历史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它的活动被迫中断。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议程是. ( l ) 选举新的中国史学会理事会,( 2 ) 通过《中国史学会章程》, ( 3 ) 讨论和研究中国史学会今后的工作。
4月8日下午, 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开幕式由复且大学历史系教授周谷城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致开幕词。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出席了开幕式, 他就历史研究工作中若干问题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胡乔木同志在讲话中详细论述了历史科学的重大意义, 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科学、历史科学和政治的相互关系。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应成为历史研究工作的向导。研究历史, 除必须掌握历史知识和业务技能等基本功外, 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不容忽视和不易掌握的基本功。历史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在论述历史科学和政治的相互关系时, 胡乔木同志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 从长远的历史来看, 政治不是目的, 它主要是实现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目的的手段, 同时也是实现各个历史时期其他社会目的的手段。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科学可以脱离政治, 政治是实现人民经济文化需要最重要最强有力的手段, 其他手段包括科学在特定条件下不能不使白己的活动和政治要求协调一致。这当然不是说可以以此为借口, 去违背、篡改客观事实, 那样将不仅破坏历史科学, 也将破坏社会主义政治。历史科学满足政治需要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历史向社会也向政治提供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 而社会和政治,则利用这种成果作为自己活动的向导。这样, 不但丝毫没有伤害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应有的尊严, 相反,它既增加了科学的荣誉, 也增加了社会主义政治的荣誉。胡乔木同志说, 历史学家为人民服务, 可以是提出与迫切的现实问题直接有关的科学见解或建议, 也可以是写出高质址的著作, 开拓人们的历史视野, 提高人们的科学水平, 推动学术进步, 争得祖国荣誉。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是有远见的政治,我们对历史科学的这两方面工作都需要, 都重视。
胡乔木同志在讲话中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历史科学的具体希望。他提出, 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政治生活史, 不仅要作通史或断代史的研究, 还需要用更多的力量进行富有意义的专题研究。为了加强中国的历史科学的研究, 胡乔木同志在讲话中还提出了改进历史书籍出版工作的建议。
香港中文大学牟润荪教授、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愕、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 孙毓棠教授介绍了大百科全书历史分册的编纂情况; 郑天挺教授介绍了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同志介绍了《中华民国史》编写情况。
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了中国史学会六十一名理事, 并选举了郑天挺、黎谢、邓广铭、刘大年、白寿彝、周谷城、夏戴、梁寒冰、翁独健、林甘泉、尹达、胡华、谭其骧、韩儒林、戴逸等十五人为常务理事, 郑天挺、周谷城、白寿彝、刘大年、邓广铭五人为主席团成员, 梁寒冰同志为理事会秘书长。大会还决定在理事会中给台湾省和港澳的史学工作者保留名额。
全体代表还一致通过了《中国史学会章程》和《致台湾历史学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