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云志先生等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这是2014年1月15日上午举行的中国社科院2014年工作会议上宣布的。这套厚重的成果是耿云志先生及其学术团队历经近7年时间潜心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问题的心血结晶,是目前有关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领域一项宏大并极有学术深度的研究成果。
耿云志先生等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共9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50万字),清晰地勾勒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既显现其总体发展历程,又呈现若干具体领域的演变,揭示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机制和条件。
该书以扎实的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借鉴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和时空的双向互动,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新观点、新见解,不仅正面回答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弥补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严重不足,而且对摆脱近代以来因中西文化和古今文化的冲突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树立健全的文化心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项研究成果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问题的研究建立起扎实的基础,将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该书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关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概括了明清之际以及清代思想文化的演变,进而系统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和古今文化的深沉困惑中,中国近代新文化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过程。其中着重论述了两个关键时段的文化变动,揭示了近代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形成的意义,以及政治与文化互动的复杂关系。
关于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着重分析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和制度结构——的变动与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深入探讨引起社会结构性变动的诸多因素。
关于从传统到近代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变革,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方法,考查了晚清至民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空间、生活日用、衣食住行以及休闲娱乐等等方面的演变,揭示了社会生态——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指出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社会文化效应。
关于西学东渐,着重探究文化观念的封闭与开放,社会的知识与人才准备,现实需要与社会风气、人才晋身体制,当局的决策等诸多因素,与西学输入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探索国人对西学、西政、西教的迎拒与取舍,并梳理这种迎拒取舍与西学输入、风气逐步开放和新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等等之间的关系。
关于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通过梳理大量的中、日文档案、报纸等第一手资料,厘清清末中日官绅间的交流和日本人士在华办报的情况,填补了学界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晚清翻译事业与清末民初日译学术名词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在中国的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关于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紧紧抓住秩序观和合理性这两方面,揭示贯穿在众多问题和思考之中的一个主导性思维方式──“自强式思维”,而这种思维则是追求在世界体系中的自立和自主与自强,它制约了其他思维方式的演变。
关于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嬗变,集中论述中国近代价值观嬗变的历史轨迹和主要特点,突出展示“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这个基本主题,重点阐明了近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启蒙性质,即由专制主义价值观向民主主义价值观转变。其核心内容是个性解放思潮的勃兴,以及对民主法治目标的追求。
关于近代中国学术体制之创建,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国学术制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过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比较清晰地勾画出中国学术体制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的轨迹及其基本轮廓;揭示了现代学术研究日益职业化、专业化和体制化的趋向;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中国现代学术评估、奖励及资助体制的引入与创建过程;指出现代学术研究体制化与学术自由之间存在着张力,现代学术体制的完善与学术自由精神的培育,是近代中国学术进步与繁荣需要长期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运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梳理和建构了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发生发展过程。具体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科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演化、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科研机构的创建与发展、科学社团的发展及其功能演化、科学评议与奖励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与变异等,并指出了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道路的政府化趋势。
有专家指出,该书紧扣近代文化转型的主题,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比较立体地展现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进程,非常用力地揭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条件,探讨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譬如,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形成对于近代文化转型的重大意义、转型过程中政治与文化互动的复杂关系、近代文化转型启动以来中国人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及其原因、文化转型的基本趋向、社会物质条件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文化转型的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演变在文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政府与民间的角色作用等等。因此,这一成果对于人们深化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同获奖的还有:刘小萌研究员著《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荣获二等奖,金以林研究员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虞和平研究员撰《抗战后国家资本膨胀和垄断问题再研究》(《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曾业英研究员撰《蔡锷与小凤仙──兼谈史料辨伪和史事考证问题》(《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荣获三等奖。
附录:《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9卷书目:
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郑大华《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
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
邹小站《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郑匡民《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
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
宋惠昌《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近代中国价值的嬗变》
左玉河《近代中国学术体制之创建》
张剑《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