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下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读书会邀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费晟来所作学术报告,题为“再造金山:华人移民与澳新殖民地生态变迁”。近代史研究所综合处处长杜继东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梅雪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高国荣、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晓阳担任与谈人。所内外同仁30余人参加活动,气氛热烈。
这次报告围绕同名新书展开。费教授坦言,新书选题受到全球史学家克罗斯比的经典著作《生态帝国主义》和《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在新书撰写过程中,他运用中外多重证据综合对比、层次分析法及田野考察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以来华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了华人对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生态变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对华贸易与南太平洋自然资源的开发,如海参、檀香木贸易以及海豹捕猎,使华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联系日益增强。第二,华人移民参与了南太平洋生态改造过程。19世纪中叶,华人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淘金热潮兴起。此后,华人移民资本家崛起,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矿产开发及种植园经营,对澳新地区的生态影响逐渐深入,呈现出由海及陆、由间接转向直接、由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的特点。
费教授的讲座横跨世界史、英帝国史、环境史、华侨史等多个领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梅雪芹教授肯定了费教授的跨学科研究,认为这是在殖民史、国别史基础上的扩展,丰富了环境史的研究。费教授提出 “环境移民史”的概念,是中国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一次成功对话。作为费教授成长经历的见证者,梅教授对新书的出版表示十分欣喜。梅教授认为新书呈现了华人移民的新历史,讲述了华人如何融入、改造当地社会的过程。另外,梅教授也指出,“移民”、“社会生态系统”等概念,应进一步明晰,在将华人纳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中,不应该采用双重标准,而是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华人移民活动的利弊。
高国荣研究员认为,新书讨论19世纪以来华人移民如何参与、改造澳新的生态环境,主题非常有价值,是一部有创见的环境史佳作。费教授在新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观点,是对克罗斯比理论的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西方中心论。在过去的西方话语体系中,华人作为他者的存在,受到种族主义歧视,而费教授的新书以华人移民视角展开,充分体现了华人移民在澳新地区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高研究员还提出了一点建议,认为如“生态文化网络”等概念应该进一步梳理,书中对自然文化观念的探讨值得深入挖掘。总之,高研究员对于费教授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表示赞扬,认为环境史研究未来可期。
赵晓阳研究员认为,以往的华侨史研究更多地讨论“落叶归根”的问题,而费教授的研究关注华人如何在澳新地区“落地生根”的问题,论述了华人如何在南太平洋地区生存发展,也梳理了华人对澳新地区的贡献。费教授的研究还加入了环境史的视角,关注生态问题,这些都是新书的创新点。同时,在以往历史叙事当中,对澳新华人关注很少,费教授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华人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此外,新书的行文十分流畅,章节之间的逻辑性很强。
高岱教授认为,费教授的新书是国内英帝国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英帝国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体现。高教授讲述了帝国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指出帝国的存在构成了全球网络系统,方便了物种的交流,所以“生态帝国主义”应该是个中性词。费教授的新书运用全球史的视角,不仅论述华侨华人的历史,更将这段历史与当地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高度的学术敏感度。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全球化带来的后果存在争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克思的“依附理论”和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相对有利”理论,费教授在书中论述了华人在澳新地区所做的贡献和产生的问题,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让我们对长期争论的理论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进了与国际学术界的平等对话。高教授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在书名当中标注时间跨度,增加新西兰方面的资料等。
杜继东研究员认为,费教授的新书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相结合的优秀成果,中国史的研究需要增加世界史的视角。邱志红副研究员赞扬了费教授的文笔,就书中的个别图片及翻译问题与费教授进行了探讨。吴敏超研究员肯定了费教授新书对传统华侨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意义。王毅博士认为,与以往从欧洲殖民者角度来书写澳新历史不同,本书以华人移民为中心展开对澳洲发展的历史叙事。彭鹏博士认为,费教授的讲座从华人贸易开始讲起,接着谈到华人赴澳新淘金,再到华人资本家的崛起,展现了华人移民对新澳影响逐渐深入的过程。
这次报告是一次成功的跨学科交流活动,必将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