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东强 |
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节点及政治指向
|
2 |
蔡炯昊 |
情感、政治与学术之间:民初清史馆与官修正史的式微 |
3 |
陈 丹 |
军事顾问风波与辛亥鼎革之际的政局 |
4 |
陈 明 |
《中华民国接收北方各省统治权办法案》的提出及其实践 |
5 |
陈争平 |
盛宣怀“非常之变”与汉冶萍巨变 |
6 |
承红磊 |
总统世袭与民国立君——洪宪帝制运动前期北京政府内部所提出的折衷方案 |
7 |
楚秀红 |
承前启后——1956年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活动研究 |
8 |
崔 岷 |
辛亥革命前夜城市精英的自救与纷争:杭州绅商两界的组织团防 |
9 |
戴鞍钢 |
虞洽卿与辛亥革命在江南 |
10 |
邓华莹 |
文本改写与言说真意:辛亥康有为虚君共和论的来龙去脉 |
11 |
段君峰 |
武昌起义前夕南湖炮队事件再审视 |
12 |
樊学庆 |
载沣摄政与宣初政局 |
13 |
付海晏 |
布教中国:1908年日本在华领事馆“本邦布教者及布教状态”调查研究 |
14 |
高博文 |
“总长取名,次长取实”: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九部组织原则再研究 |
15 |
高 航 |
进退之间:谭延闿与二次革命再研究 |
16 |
高晓晨 |
《新中华报》对孙中山的纪念 |
17 |
何 广 |
革命•革命史•革命学——孙中山论武昌起义刍议 |
18 |
洪振强 |
论清末民初博览会事业中的民族主义 |
19 |
华 强 |
中国同盟会分裂的表象和内因 |
20 |
黄健敏 |
从想象到具象:辛亥革命初期孙中山革命者“形象”的建立 |
21 |
黄 婧 |
中华民国南京军用钞票发行研究 |
22 |
霍耀林 |
辛亥革命后日本“民间外交”的展开 |
23 |
贾小叶 |
破坏、革命与立宪——再论梁启超的革命思想(1899—1903) |
24 |
经盛鸿 |
江苏地区反清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的来源及其发展 |
25 |
兰梁斌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辛亥革命史书写及其意义 |
26 |
李 帆 |
“共和”叙事:切近的历史表述——民国前期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 |
27 |
李 浩 |
有实无名:主持丙午改制“机构”考 |
28 |
李 皓 |
辛壬之际赵尔巽的出处抉择 |
29 |
李 日 |
“南宋北徐”述论 |
30 |
李 珊 |
革命者的自画像:“伦敦蒙难”后孙中山的英文撰述 |
31 |
李欣荣 |
庚戌广东新军革命的社会因素与组织特征 |
32 |
李育民 |
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知 |
33 |
李长莉 |
1914年革命党人对孙中山与黄兴分裂的反应新证——宫崎滔天家藏题字幅释读 |
34 |
李振武 |
宣统三年(1911)江苏谘议局辞职案的是是非非 |
35 |
廖大伟 |
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
36 |
刘大胜 |
青年钱基博政治参与意识的燃起与破灭——以江西司法改革、无锡辛亥革命为中心的考察 |
37 |
刘贵福 |
胡适《中国的孔教运动》的写作及思想状态 |
38 |
罗福惠 |
辛亥前后的阶级言说 |
39 |
骆宝善 |
清帝辞位诏书的拟稿与改定 |
40 |
吕涛宇 |
尽书生报国之意:杨铎与《辛亥建国史纲》发覆 |
41 |
马建标 |
“革命依赖人民之心力”:现代中国“国民意志”的表达与“国民革命”运动的落实 |
42 |
马 敏 |
民族复兴的历史之链——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复兴 |
43 |
马忠文 |
台北藏辛亥前后梁启超函札考释 |
44 |
彭春凌 |
进化之调律:斯宾塞与清末的种群竞争论述 |
45 |
彭贺超 |
督练公所与清末军事危机应对 |
46 |
彭 剑 |
辛亥革命中的“共和大请愿” |
47 |
谯 珊 |
辛亥革命与四川袍哥江湖社会的形成 |
48 |
饶怀民 |
试论蒋翊武对武昌首义的重大贡献 |
49 |
桑 兵 |
辛亥革命史研究需要走向精细化 |
50 |
尚小明 |
辛亥南北议和演进与清帝退位诏书拟定及颁布 |
51 |
石晓宁 |
加拿大国民党中华革命党时期考 |
52 |
孙毓斐 |
孙中山与桂系关系之研究——以第一次护法运动的财权博弈为中心 |
53 |
唐 论 |
载泽与辛亥袁世凯复出 |
54 |
涂文学 |
武昌起义后汉口重建中的国家与社会 |
55 |
汪颖子 |
新政遗产——“未完成的事业”在东三省的继续 |
56 |
王 刚 |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参谋本部的对华谍报活动——以宇都宫太郎活动为线索 |
57 |
王 杰 |
华侨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的覃思——以民元伊始黄三德“讨债”为例 |
58 |
王 梅 |
民国首次国家预算案编订研究 |
59 |
王晓秋 |
论孙中山的世界眼光 |
60 |
魏文享 |
革命财政中的地方主义-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问题再讨论 |
61 |
吴义雄 |
他者的辛亥:美国人荷马李的反清活动与全球战略 |
62 |
许龙生 |
辛亥革命所致外国人损失赔偿问题初探(1911—1915)——以日本外交档案为中心的考察 |
63 |
严昌洪 |
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武汉社会 |
64 |
杨国彭 |
新军编练影像史——故宫博物院藏清末新军影像集评述 |
65 |
杨思机 |
辛亥革命与蒙藏管理机构的制度转型 |
66 |
叶 磊 |
大仓组与洪宪帝制时期日本的倒袁动员 |
67 |
俞祖华 |
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发展 |
68 |
袁 艺 |
宋教仁与“调和南北” |
69 |
袁 哲 |
以海外史料为中心再探辛亥鼎革孙中山赴欧借款——兼论外国驻华人员对革命党外交的影响 |
70 |
曾祥辉 |
辛亥年清廷平息鄂事的剿抚战略 |
71 |
曾业英 |
蔡锷因何而过早逝世在日本? |
72 |
张华腾 |
辛亥革命陕西首任都督张凤翙与民初陕西社会发展 |
73 |
张金超 |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孙中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74 |
张临希 |
辛亥何以安内蒙 |
75 |
张荣杰 |
论辛亥鼎革之际的邮政 |
76 |
章 博 |
清季军机大臣副署制度的实践困境 |
77 |
赵建民 |
预备立宪公会与清季政党的发生 |
78 |
赵立彬 |
翠亨孙中山故居未刊档案所见辛亥革命社会面相 |
79 |
赵妍杰 |
存伦常于共和时代:辛亥革命后读书人维护伦理道德的努力 |
80 |
钟钦武 |
南京临时政府货币本位变革的制度导向与实践困局 |
81 |
朱 英 |
从抵制美货看辛亥革命前民众运动发展新趋向 |
82 |
朱文亮 |
辛亥《请速定大计折》再析 |
83 |
朱文哲 |
时间与政治:民国时期蒙藏回历书的编订发行 |
84 |
左世元 |
叶景葵与民初汉冶萍公司的改制风波 |
85 |
左松涛 |
民初革命党人在上海进行国际宣传史事真相 |
86 |
左玉河 |
辛亥革命时期俄国民粹主义之传入及其中国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