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金民卿:党的历史书写与经验总结的典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意蕴

作者:金民卿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字体: 打印
作者:金民卿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打印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修史模式,勇于并能够为自己修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坚定高度的历史自信,确立总结历史经验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形成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创新性观点;贯彻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突出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和传统,运用并创新了党总结经验的历史方法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总结、书写历史的一个典范文本,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决议,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总结、书写历史的一个典范文本。习近平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1](P79)这个重要论述集中阐明了《决议》所贯穿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我们在学习《决议》丰富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要深刻体会其中包含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意蕴,从而正确理解历史、把握历史主动。 

 

01坚定高度的历史自信,确立总结历史经验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修史模式,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勇于并能够为自己修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治史修史传统,但一般来说都是为前朝修史而不为本朝修史。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客观发生的历史大都是统治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是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和统治阶级镇压这种反抗斗争的历史,以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历史。秉笔直书本朝历史就必然要对当朝历史中的残酷压迫和内部斗争进行揭露,这当然是当朝统治者所不允许的,司马迁修史而遭遇的坎坷命运就是明证。这是传统社会中历史撰写和叙事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打破了这个传统,勇于给自己修史,不仅叙述自己的辉煌成就,而且直面自己的失误曲折,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之间给自己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就体现了这种勇气和能力。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历史自信首先来自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本色,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是完全可以公布于天下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造史和自我建设史,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勇于撰写自己历史的自信还来自它所坚持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能够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真实客观全面地阐述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习近平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1](P79)按照这个原则,《决议》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从客观形势出发,确定主要任务,制定政策决策,展开伟大实践,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丰富经验,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问题上,《决议》在阐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和重大任务、中国人民进行艰辛抗争及其失败的基础上指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P4)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把握了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规律必然性与历史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结果,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客观的历史实际出发所作出的自觉选择。再如,《决议》对百年党史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分析,都首先根据这个时期面临的客观形势,阐明党的主要任务,之后再阐明党根据这种客观形势和任务所作出的政策决策,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及其伟大意义。这样的历史叙述逻辑,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的具体体现。

《决议》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总结百年历史经验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横跨百年历史,内容极其丰富,既有辉煌的发展成就,也有艰辛的失败挫折,需要总结和研究的问题非常多,这就需要明确总结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为此,习近平在《决议》的说明中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历史,“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1](P78)按照这个原则要求,《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全面总结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二是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三是深入研究党不断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百年历程,深刻领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四是深入研究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历程,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更好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五是深入研究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六是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通过这种总结,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决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明确了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总结自己的历史成就和经验,不是简单地回顾过去,更不是为了炫耀已经取得的辉煌,躺在功劳簿上志满意得、裹步不前,而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未来,更好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好。正如《决议》所指出的,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总结党的百年历史及其伟大成就,就是要推动全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02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形成一系列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创新性观点

 

总结历史是对历史的叙述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叙述无不体现着历史叙述者的历史观。历史和历史叙述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历史是客观发生的事情,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历史是一维性的,是不可重复和复制的,只能靠历史叙述来还原,而任何历史还原、历史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叙述者的主观选择,带着叙述者的叙述范式;这种历史叙事范式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建立在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看不同的历史学家编纂出来的历史,首先就要看这些著作背后的历史观基础,他们编纂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正确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唯物史观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指导思想。早在建党前夕的1921年1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2](P4)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理体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唯物史观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社会形态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矛盾理论、历史动力理论、历史规律理论、历史主体理论等,突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地位。一百年来,正是因为掌握了唯物史观这个认识历史、观察社会的科学工具,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掌握历史主动,站在历史正确的方向上,正确判断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和时代特征,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发展阶段,明确面临的主要任务,制定正确政策决策,团结带领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决议》全面贯彻唯物史观的社会矛盾理论、社会阶段理论、历史动力理论等基本原理,科学把握百年党史的发展进程和重大成就。《决议》表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领导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认识到,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我国已经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决议》的这些重要论断,无不体现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和科学运用。

特别重要的是,《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唯物史观方面的重大理论创造,极大地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例如,在群众、政党、领袖的关系上,一方面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另一方面,以雄辩的历史事实阐明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百年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强调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社会矛盾问题上,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形态问题上,强调资本主义最终要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要胜利、共产主义最终要实现,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上,阐明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具有独创性、标志性、引领性意义的新观点,以全新视野把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03贯彻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突出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正确地、客观地、全面地叙述自己的历史,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坚持正确党史观。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书写自身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党史观。2021年2月20日,在全党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确党史观的科学概念,他强调我们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3](P24-25)这是对于对我们党撰写中国共产党史经验和方法总结和提炼。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习近平再次强调,总结党的历史必须坚持正确党史观,“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1](P79)根据这个重要思想,《决议》强调,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P2)

正确党史观的核心,就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科学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百年党史的主题,就是党始终围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核心,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线就是主题的实践展开,就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不懈奋斗历程。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P3)

《决议》突出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决议》开宗明义的第一段话就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1](P1)这段话言简意赅地把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揭示出来。之后,《决议》沿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线索,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决议》突出百年党史的主流本质。主流是相对于支流而言的,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党的百年历史中既有主流也有支流,主流就是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支流就是曲折失误和沉痛教训,作为支流的曲折失误与作为主流的辉煌成就本质相比,处在次要的地位。《决议》在此前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已经解决党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的基础上,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凸显了百年党史的主流本质,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着力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重点体现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使全党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当然,突出主流本质并不意味着忽略支流,掩过饰非。《决议》对党史上的“左”倾教条主义、“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曲折失误没有回避,更没有否认。但是,《决议》对这些支流问题,不进行渲染,重点在于总结这些失误的原因,以更好地做好当下和未来的事情,创造更大成就。然而,有一些人则不然,他们的意图是要大肆渲染党的曲折失误,以支流取代主流,甚至颠倒黑白、本末倒置,把党的历史描写成为一连串挫折、失败、失误,进而否定党的领导。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深入批判。

《决议》全面贯彻大历史观,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和重大成果纳入大历史的框架中进行分析。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对历史进行贯通研究,从贯通性的宏大历史中把握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问题的地位和价值。这就要求打通前后,贯通自古而今的历史;打通左右,以全球视野打通中外历史;打通上下,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打通大小,贯通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这种前后左右上下大小的贯通,能够把自身的历史放在一个正确的历史坐标之上,而不是用自己的历史掩盖或代替整个世界的历史,也不会把自己的历史湮没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之中。《决议》在总结百年党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大历史观,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重大成就、某一重大理论成果,都纳入大历史的视野中来分析。例如,在阐述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决议》就从中华民族绵延5 000多年的灿烂文明讲起,正是从这种宏大历史中才能够发现,曾经长期引领世界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政治组织,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提出和实施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但都没有成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逐步走向觉醒,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历史被动走向历史主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共产党纳入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纳入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来分析,就更能清楚地看到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民族复兴史上的伟大意义。再比如,《决议》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时候,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贯通古今、以宏阔的全球视野面向世界,贯通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历史,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阐明了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人类思想史、中华文化史、社会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与此同时,《决议》对百年历史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方法和优良传统,运用并创新了党总结经验的历史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决议》的生成过程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方法,是我们党集中集体智慧的典型体现。2021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成立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文件起草工作,凸显了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中的集中统一领导作用。之后,党中央就《决议》起草问题发出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起草组充分吸纳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重大问题,认真开展《决议》稿起草工作,这是集中集体智慧的过程。之后,《决议》征求意见稿作出后下发到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这是一个再民主的过程。这些意见集中以后,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对《决议》稿作出500多处修改,这是一个再集中的过程。在中央全会上,委员们又提出了重要意见,最后形成了《决议》。尤其是,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另一方面,《决议》坚持并创新了我们党把握党史、总结经验、书写历史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体现为正确处理历史规律性与历史主体性、历史贯通性和历史阶段性、全面性把握与重点性分析、守正与创新、坚持正确与修正错误、梳理历史事实与总结历史经验、坚持既有结论和突出最新认识的关系,等等。正是因为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方法论内容,《决议》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而且是一篇正确认识、分析、总结、书写历史的典范性文献,其方法论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