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2022年2月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长季为民研究员受邀,为所内同仁带来了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发展与再探索”的学术专题报告。季为民研究员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此次讲座,他旨在就近些年来,新闻史研究的范式、路径,以及学科融合的趋势,与所内同仁切磋交流。廖刚副所长及新闻史研究群学人参加了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研究员
新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范围
季为民研究员指出,新闻史是一门考察和研究新闻业发展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新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研究旨在以史为鉴,启迪智慧,从而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新闻事业的传统,借鉴参考历史上各类媒体的丰富经验,总结过去,说明现在,探索规律,启示未来。他回顾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1834年1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载了《新闻纸略论》,由此开启近代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先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史研究迎来了良好的学术发展契机。此后,新闻史研究先后经历了艰难起步(1949-1978)、逐步恢复(1978-1992)、全面开花(1992-2007)、多元拓展(2007-2019)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界逐步拾起对于新闻史研究的学术自信,明确新闻史研究的“本体”边界,并探索了日趋多元化的研究“范式”。
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新特点
在讲座中,季为民研究员重点剖析了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在近些年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首先,研究者的“本体意识”变得更为明确,由此促使研究议题更为多样化。研究也在不断尝试吸收借鉴多元化的研究思路。季为民研究员强调,“本体意识”并不意味着新闻史研究只能局限在与报纸相关的议题中,而是鼓励学界涉足于相关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学甚至哲学领域。在报纸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其报道特点与经营模式,与它自身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闭门造车,孤立地进行新闻史研究。其次,通过借鉴并融合新“范式”,可以有效拓展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视域。季为民研究员尤其看重社会史作为这一领域的全新研究范式,并列举其具有的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关注到‘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市民、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促进跨学科对话。他指出,社会史范式的引入,有助于推动新闻传播史研究进一步发展。季为民研究员并不否认学界对新闻史研究范式的争论,他强调这一现状并不妨碍学者们进行多样化的范式探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季为民研究员在讲座中回顾了近些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将其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近些年的研究创新性地发掘了一批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方面的史料与文献。其次,依托新史料的发掘,一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研究空白正在得到填补。第三,通过对历史个案的深入发掘与研究,学界已探究出在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新闻传播活动所扮演的角色。第四,对于新闻传播学术史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这些研究势必推动新闻传播理论的溯源和总结工作。
随后,季为民研究员进一步指出,近些年在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三位革命导师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的深入分析,尤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做了文本细读、深入研究与阐释的工作,从而在马列原著中寻找其思想的本源。在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研究过程中,许多成果依托了唯物史观与“再解读”的方法,深入社会历史语境与思想脉络,对马克思新闻原著的思想进行了梳理。与此同时,又创新性地发掘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方面的新史料与新文献。
季为民研究员还强调,历史是由不同人群,不同个体演绎而成的,新闻传播史的书写必然离不开众多新闻从业者的身影。方汉奇先生曾指出,“杰出的历史人物,更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新闻史研究中,著名报人、记者的研究“却始终是个薄弱环节”。季为民研究员指出,近几年,知名报人、记者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一项重点领域,记者群体的职业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会议现场
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问题
讲座最后,季为民研究员分析总结了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不均衡、比例偏低、论题较为集中、传播史研究乏力、缺少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其次,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主体”较为单一,表现为研究领域较为集中,研究对象以报刊为主,研究时段集中于民国时期。第三,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视野狭窄,路径单一。针对传播学的引入,为传统新闻史研究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季为民研究员指出,目前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仍旧以新闻史为主。传播学的研究虽然方兴未艾,但传播史方向的研究则相对欠缺。他认为传播史研究或许成能够成为未来学术的新的一个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