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张仰亮副教授谈地方视域下的中共早期革命

作者:程婉欣 发布时间:2022-07-03 字体: 打印
作者:程婉欣
发布时间:2022-07-03 打印

 

  2022年6月30日下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邀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仰亮副教授以“地方视域下的中共早期革命”为题,分享研究心得,介绍新书《中心城市的革命:中共上海地方组织及工人运动(1920-1927)》。此次活动由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研究员主持。


 

  据张老师解释,他是在新书基础上,以地方视角切入中共早期革命研究,“地方视域”即由此而来。张老师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新书的史料。张老师介绍了新著的一项重要史料来源,即“地方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包括省到县区级党群团组织的通告政纲、往来公函、会议记录、登记表册等,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有助于推动对中共早期革命的深入研究。张老师认为,《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是其中史料价值比较高的一种文件汇集,不仅为研究上海党组织提供了详细的过程性材料,还囊括了江苏和浙江等周边省份党组织的运作情形。由于上海在当时独特的地位,选取上海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有较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二部分,关于组织运作。张老师以专题形式呈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察这一时期上海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人事变动和干部群体的社会成分,指出当时地方干部缺乏且更迭频繁,干部普遍存在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等问题;二是谈到中国共产党开始从知识分子小团体向群众型政党转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支部,把组织延伸到基层;三是随着党员数量的发展,在年龄、籍贯、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阶级等诸要素的影响下,党员的社会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工人逐渐成为党员的主体;四是以设立高级党校、低级党校和普通训练班等形式进行党内教育,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但同时面临资金缺乏、政治环境复杂等问题;五是纪律问题与处理情形,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张老师展现了早期党组织运作实态的多重面相,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成效与困境。


 

  第三部分,关于工人运动。张老师将工人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中共一大之前,主要以阶级启蒙为主;第二阶段即建党之初,从平民学校过渡到工人俱乐部,再发展成为正式的工会组织;第三阶段即大革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反帝爱国观念的深入,上海总工会动员工人举行罢工,进行反压迫斗争,工人运动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武器。新书有一章以1926年五卅周年纪念中的工人动员为例,展现了个案研究的重要性。张老师指出,中共早期的成长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充满着复杂性、曲折性,最终,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制约了城市革命的发展,中共在中心城市的历史境遇促使其革命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走出了更加符合自身国情的新道路。


 

  第四部分,关于中共早期革命的研究空间及反思。张老师认为,要进一步深化总体史、制度史的研究,要向地方史、实践史转变,要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再审视。张老师还指出,中共早期革命的研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视角的转换,要注重从民国史、地方史、国际共运史、日常生活史、军事史等切入,呈现丰富多元的大党史研究格局;二是史料的拓展,要注重中外馆藏档案、日记、报刊、忆述史料、文集、出版文件等资料的综合利用,争取书写翔实可信的党史论著;三是方法的创新,要注重用新革命史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来拓宽、加深中共早期党史研究。


 

  在自由讨论环节,梁馨蕾结合她对抗战时期国民党地方党部的研究心得,提出国共组织发展的地域差异性等问题。彭鹏围绕共产国际是如何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工农运动如何影响国民革命和国共合作两个方面,与张老师进行了详细探讨。吴敏超谈到材料互证问题,与张老师交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文集、回忆录、书信等个人资料如何与文件选集、文件汇集、报刊等资料综合比较运用的问题。


 

  本次活动有助于增进青年学者对中共早期革命的认识,为他们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可资参考的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