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会议报道 | 第二届抗日战争史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王钊 发布时间:2023-06-29 字体: 打印
作者:王钊
发布时间:2023-06-29 打印
 
  2023年6月24—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抗日战争史高峰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抗日战争史‘三大体系’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城市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23位学者参加会议。
 
 
 
 
参会学者集体合影
 
 
  论坛开幕式上,《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研究员介绍了本次论坛主题的缘起。他指出,抗日战争史研究经过将近8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发展,已经从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专题史,成长为三级学科,其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亦日臻成熟,从多维度对构建抗日战争史“三大体系”进行深入研讨,有助于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教授对参会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史与基本情况,以及该校历史学科近年来的发展轨迹与成果。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吴敏超研究员主持。
 
  第一场讨论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吴景平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报告论文《近代中日关系的国际背景、国际制约与国际影响》,提出近代中日关系应放置于美俄英德法等国在亚太地区国际角逐的视野下考察,近代中日两国如何适应与利用国际体系,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教授报告论文《天下与苍生:沦陷区社会研究的视角互动》,强调应在时间与空间维度进一步厘清沦陷区的基本情况与研究对象,考察沦陷区基层政权在战时如何运转,沦陷区人民如何生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苏智良教授结合其多年研究日军“慰安妇”的经历,报告论文《日军性奴隶——“慰安妇”问题话语体系的建构》,厘清相关名词的特定含义,呼吁继续搜集“慰安妇”的史料与实物证据,并推动相关著作在海外出版,提高中国关于“慰安妇”问题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程兆奇教授担任与谈人。
 
 
  第二场讨论由苏智良教授主持。吴景平教授的论文《从战后赔偿看抗战史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回顾了诸多抗战史研究著作中有关战后赔偿问题的内容,提出应明确抗日战争史学科的主线与时空维度,重视战时对日本罪行与中国损失的调查统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金铮教授报告论文《从经济社会史看中共抗战、革命与传统的复杂关系》,表示应更细致深入地分析革命与传统的关系。他还从经济层面论述中国共产党如何灵活利用各类传统因素坚持领导敌后抗战。苏州城市学院高士华教授报告论文《从微观、中观、宏观看抗日战争研究学科体系的完善》。他认为应加强对近代日本侵华的连续性研究,以及日本对整个东亚侵略与侵华战争的关系、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的关联等方面的研究。张连红教授报告论文《抗日战争史学术体系建构中的老兵口述》,介绍他近年来所做的抗日老兵口述历史项目,提出应重视口述史料对拓宽抗战史研究的独特作用。江沛教授担任与谈人。
 
 
  第三场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王建朗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报告论文《如何直面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话语体系》。他指出,中国应努力建立符合历史实际和国际公理的话语体系,以应对近代以来部分日本学者为日本对外侵略的诡辩。云南民族大学段金生教授报告论文《抗战时期的边疆研究与中国边疆研究“三大体系”建设》。他认为应重视历史边疆演化与现实边疆实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国家发展整体史、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格局演化的宏大视野中思考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员报告论文《抗日战争史“三大体系”建设刍议——以战争遗留问题为中心》。他提出应重视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将其作为抗日战争史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生教授的论文,对2022年度抗日战争史及近代史其他领域研究的各项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抗战史研究目前在民国史研究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未来还将继续前进。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陈红民教授担任与谈人。
 
 
  第四场会议由韩东育教授主持。程兆奇教授报告论文《战后审判研究与“三大体系”建设断想》。他指出,应进一步发掘战后审判相关的各类资料,构建战后审判研究的学术体系。陈红民教授的《拓展台湾民众抗日史研究,丰富抗战史研究“三大体系”》一文,分析台湾民众抗日运动的特点,提出应从全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视野研究台湾民众的抗日活动。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袁成毅教授的《抗日战争军事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历程回溯》分析了抗战军事史学术话语体系的三个重要变化: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话语叙事的兼容、十四年抗战话语体系的建立、关注战时军事领域的各个层面。吴敏超研究员从其近年来的研究实践出发,报告论文《区域抗战史:理解战时中国的锁钥》,认为区域研究为抗战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更具实践意义的基层故事,增加了“历史感”。高士华教授担任与谈人。
 
 
 
  王建朗教授论坛闭幕式上指出,本次论坛有助于推进抗日战争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未来我们需要在史料发掘、理论创新、国内外学界对话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抗战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也将继续举办抗日战争史高峰论坛。
 
 
  张连红教授表示,本次论坛的各场报告既是宏观与微观视野下对近年来抗战史研究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抗战史研究发展路径的展望。闭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严海建教授主持。
 
 
  加快构建抗日战争史“三大体系”建设,增强对抗日战争史的阐释与话语权,任重道远。希望学界同仁一起努力,推动抗日战争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