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活动报道 | 陈以爱教授“五四史研究的史料、路径与方法”讲座纪要

作者:王静 发布时间:2025-06-07 字体: 打印
作者:王静
发布时间:2025-06-07 打印
 
2025年5月14日下午,近代史研究所近代文化史研究室举办近代文化史系列讲座第3讲,邀请台湾东海大学教授陈以爱作题为“五四史研究的史料、路径与方法”的学术讲座。彭姗姗副研究员主持,所内外40余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生参加。
 
 
 
陈以爱教授近年专注“东南集团与五四研究系列”,聚焦五四运动在上海的表现,首先讲解了如何开展集团性的传记研究。她从一封“读不懂”的信讲起,以1919年5月22日上海黄炎培、沈恩孚、蒋梦麟寄给北京大学教授胡适的私函为中心,介绍如何展开关于“东南集团”的研究。所谓东南集团,指从清末以来逐渐以上海为基地,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中心,具有观念和策略、组织力和行动力的一批人物和机构的联合体。该集团展现出前后相续、代际相承的重要特征,注重教育、实业、政治三者联动,在五四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具体实例,陈以爱教授分享了研究心得。首先,注重搜集利用讣闻、学校刊物、外人在华机构调查资料、银行业及商会档案、地图、照片等以往关注较少的资料。其次,强调一视同仁地考察人物生平的重要性。不应在研究之前,就预先判定哪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人物,哪些是不重要的人物,而应尽量对每一个所涉及的人物考究生平。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就是上海五四运动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人物。最后,对于缺乏系统性史料的人物,应注意从其关系网络中发掘史料。
 
 
 
随后,陈以爱教授结合自己关于五四运动在上海的最新研究成果,讲解了事件史的整体研究。她以“行动的策略”和“协商的艺术”为主题,考察五四运动中上海“三罢”始末。在研究方法层面,她强调综合考察教育、工商业、政治、宗教、出版业各界以及南北、华洋之间的互动与协商,逐步具体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尽可能地呈现出一个历史时段的整体图景。在史料层面,她特别注意如何从“有”推敲“无”,同时不断剥离后来者层层叠加的历史叙事,理清更接近历史事实的本来轮廓。此外,她尤其谈到牟润孙先生所谓“词章”对于历史写作的重要性。
 
 
 
讨论环节,侯中军、李珊、赵帅、魏兵兵、刘文楠、王波、冯淼与陈以爱教授进行交流,既论及事件史研究中复杂性的呈现、难以证实的细节如何处理、报刊材料的征引原则、海量史料的阅读运用等方法问题,又涉及五四运动中北京与上海的对照与联动、外交层面作为整体的五四运动、留日学生救国团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展现出来的激进主义倾向等重要议题。此外,陈以爱教授还热情回答了现场学生关于论文选题的具体问题。
 
 
 
本场讲座历时3小时,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