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73期青年读书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行仁厅举行。本次活动以“战争时期中外关系探微”为主题,由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任雯婧、在站博士后丁国宗、赵正超报告论文,邀请近代史研究所侯中军研究员、顾建娣副研究员、刘青峰副研究员、《近代史研究》罗蕊编辑、经济研究所叶磊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黄博文担任评议人。会议由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鹏主持,所内外三十余位学人与会。
丁国宗的报告题目为《被遗忘的交涉:李秀成二次西征时期对英交涉始末》。他依据从英国国家档案馆与数据库新发现的六封李秀成与英国汉口领事金执尔往来交涉文书,订正史实,阐明太平天国这一时期对外交涉特点,从新角度解释了二次西征失败的成因,并认为该事件加速了英国对华干预的进程。
赵正超的报告题目为《一战时期日本海军在山东的军事扩张活动》。他依据大量日本海军原始档案,考订了一战时期日本海军在胶州湾驻军情况,系统梳理一战至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侵占青岛的过程,展现了日本海军在山东的军事扩张实况,从新的角度揭示华盛顿会议后日本通过海军在军事层面持续挟制山东的隐蔽手段。
任雯婧的报告题目为《抗战初期中国南沙岛礁危机——以九小岛事件后法日交涉为中心》。她充分利用法日两国外交档案与报刊史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法方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令谋划“南进”的日本措手不及。在法方尚未完成占领前,法媒泄露法方行动,引发中、英、日等多国抗议。日本政府由此与法方展开交涉,但基于各种考量于1934年3月搁置交涉。中国的维权行动,为此后收回南沙群岛主权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于赵正超的报告,侯中军认为,该事件本身具有政治、外交、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意义,要将日本这一行动放在其对华侵略扩张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黄博文则建议,要进一步参考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同学界的对话,考察日本作战过程中的战术细节与情报搜集问题,分析英美对日本侵华的相关态度。对于丁国宗的报告,顾建娣肯定该报告对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史料价值与创新之处,并建议主标题改为“被隐去的交涉”,这样可表明学界因史料限制而未能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刘青峰也建议文章优化主标题,进一步聚焦核心线索,以凸显李秀成的态度变动。对于任雯婧的报告,罗蕊认为,其材料扎实、细节丰富,对于法日交涉的关键步骤进行了详尽的还原与分析,她建议要首先交代“九小岛”的战略地位,从国际法的角度展开分析;叶磊表示,要跳出南海视角,将问题置于后国联时代日本外交转型的大背景中重新加以思考,深化对后国联时代日本外交、东亚国际争端乃至国际协调体系的理解。
本期读书会历时两小时,与会学者在资料发掘、史实辨析、研究方法与写作技巧方面均有较充分讨论,深化了对近代中外关系复杂性的认识,活动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