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和百年大党的信仰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陈佳奇 发布时间:2025-10-13 字体: 打印
作者:陈佳奇
发布时间:2025-10-13 打印
 
2025年是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90周年,也是方志敏狱中文稿《可爱的中国》等面世90周年。为缅怀方志敏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贡献,推进方志敏革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研究,2025年10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共同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和百年大党的信仰之路”学术研讨会。多位革命先辈的亲属,以及来自全国2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会长毛智勇研究员主持,刘英烈士之子、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刘锡荣,开国少将乔信明之子、原空军后勤部副部长乔泰阳少将,开国少将刘毓标之子、原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政治委员刘华苏少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原所长卜宪群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于俊霄,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运平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利生教授,方志敏烈士孙女、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副会长方丽娜女士先后致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毛智勇主持开幕式
 
 
 
刘锡荣同志表示,他少年时代就读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作,十分敬仰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烈士是他的父亲刘英烈士的老领导、亲密战友。刘英烈士生前最敬爱方主席,惊悉方主席在南昌被敌人杀害,他悲痛万分,将方主席的文章、讲话贴在墙上作为座右铭,认真学习,努力践行,直至最后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今年是方志敏烈士就义90周年。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日中国,如您所愿”,这应该是后人对方志敏等千百万革命先烈和前辈的最好告慰和纪念。
 
 
 
乔泰阳同志表示,他的父亲乔信明是方志敏同志最后岁月率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和狱中斗争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父亲生前常常回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讲述方志敏同志是怎样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纪念方志敏同志和北上抗日先遣队,不仅要记住他们的战斗业绩,更应该传承弘扬他们对党忠诚、顾全大局,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同心协力、生死与共,坚定信念、奋斗到底的革命精神。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后代,我们有责任把这些故事讲给后辈们听,让先辈们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刘华苏同志表示,他的父亲刘毓标在方志敏等同志的影响下,1927年4月参加横峰县农民协会,走上革命道路,始终怀念方志敏同志,称他“创造了胜利”,“为苦难的祖国写下了一篇绚丽的史诗。”今天我们纪念方志敏同志,为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要学习弘扬方志敏同志“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革命精神,为持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正能量、做出新贡献!
 
 
 
卜宪群研究员谈及方志敏以身殉志的崇高精神。他强调,爱国、民本、清廉是中华优秀传统的宝贵精神,这在方志敏身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对方志敏的研究,不仅要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维度展开,更要立足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宏大视野,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去理解方志敏的革命精神与民族气节。
 
 
 
于俊霄书记指出,方志敏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铸就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丰碑,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理想、不畏牺牲的崇高典范。他对信仰矢志不渝的绝对忠诚、为理想信念舍生取义的革命担当,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传承和弘扬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续写“可爱的中国”新篇章。
 
 
 
陈运平研究员表示,90年前,方志敏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铮铮誓言,这既是一位伟大革命者的生命绝响,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生动见证。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不仅是为了缅怀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与卓越贡献,更是要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力量。
 
 
 
周利生教授提出,方志敏既是江西革命英烈的突出代表、北上抗日先遣队将士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他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篇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方志敏的英雄事迹永不褪色,他的革命精神值得每一代人去传承与弘扬。
 
 
 
 
方丽娜女士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其祖父的深切怀念。2025年是方志敏牺牲90周年,也是凝聚着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沉大爱的著作《可爱的中国》写成90周年。方志敏及无数革命先烈坚守、捍卫的理想信念跨越时空,在90年后依然熠熠生辉。本次学术研讨会既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方志敏的革命精神,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的重温。
 
 
 
主旨发言环节由周利生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夏春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辛向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星星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武汉大学丁俊萍教授,北京大学黄道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陈开科研究员,《苏区研究》原主编、江西师范大学万振凡教授先后发言。
 
 
周利生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夏春涛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论方志敏的革命信念及节操”。他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方志敏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等著作,展现出其革命信念及节操来源于他在理论上的坚定与清醒。方志敏的理论思考及其思想成果,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辛向阳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学习方志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他用“一个忠于祖国的人、一个善于创造的人、一个甘于清贫的人、一个勇于奉献的人”来高度概括方志敏的一生。他认为要学习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就要学习他的忠诚品格、爱国情怀、创造精神、奉献精神、清贫本色。
 
 
 
张星星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学习方志敏爱党、爱国、爱民高度统一的精神境界”。他强调,方志敏站在理论与政治高度,始终将爱党、爱国、爱民高度统一。既以辩证思维看待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形成了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的政治品格,更始终坚守为劳苦大众谋求解放的信念,其精神境界在爱党、爱国、爱民的交融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陈金龙教授着重论及“方志敏的情感世界”,分析其情感世界的生成、内涵、特征。方志敏的成长经历唤起情感觉醒、革命实践形成情感积淀,极端环境激发情感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情感底蕴。其情感世界的内涵是对人民的尊重、对国家的挚爱、对党的信念、对中华民族的自豪与民族解放的向往、对敌人的憎恨,具体特征包括情感内涵的丰富性、情感取向的坚定性、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情感作用的多元性。
 
 
 
丁俊萍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方志敏的坚强党性及其时代价值”。她认为,方志敏的坚强党性体现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赤诚的为党为民的初心、无畏的担当精神以及清廉的崇高品格。其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展方志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充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二是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入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锤炼的生动教材;三是凝聚民族奋进的磅礴力量,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热情。
 
 
 
黄道炫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理想主义者的革命”。他提出,方志敏的狱中文稿体现了其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与从容,令人敬佩。对方志敏等革命者的研究,需要思考他们参加革命的动机。理想主义者的情怀,一定程度上促使知识分子走上革命之路,并意识到革命是改变旧中国最彻底的方式。在思考革命者投身革命的动机时,除了现实考量,还要注意到理想主义这一因素的作用。
 
 
 
陈开科研究员以俄藏中共档案为中心,探讨方志敏狱中文稿传播至苏联的时间与路径,推测是在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后,由潘汉年携带相关文稿前往苏联。他依据苏联馆藏的方志敏相关档案指出,苏联对方志敏评价较高,不仅将《可爱的中国》等狱中文稿翻译成俄文加以传播,还积极宣传方志敏的革命事迹。
 
 
 
万振凡教授以时间为线索,考察方志敏通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历程。他表示,方志敏坚定理想信念之路,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共通之路,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密码。历经淬炼理想人格和精神、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注重社会实践和锤炼,是方志敏所处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通向坚定理想信念进路的基本逻辑和规律。
 
 
 
会议的专题研讨共设置两个分论坛。第一分论坛集中探讨“方志敏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会芳、江西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副主任黎志辉主持。复旦大学教授傅德华、上海建桥学院教授唐洪森分别以“方志敏与他的战友传记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以《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为中心”“纵论中国革命军事家方志敏”为题作分论坛主旨发言。在论坛上半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会修、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赵超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庞振宇、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宏卿四位学者分别讨论了小册子与中共早期党员教育、中共早期江西籍留苏学员、闽浙赣苏维埃模范省的炼成、闽浙赣苏区巡视工作网络等问题。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陈开科研究员和周斌副研究员围绕上述论题提出四点修改建议:一是要明确小册子的定义,厘清其党内传播渠道及宣传成效,并从党员教育史的整体脉络,分析小册子在党内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重要价值;二是要注意俄文史料的翻译及注释的体例规范;三是对闽浙赣苏维埃模范省的定位与评价,要关注毛泽东的相关看法及论述;四是要进一步分析中央巡视员在闽浙赣苏区的作用。
 
 
 
在论坛下半场,井冈山大学教授张玉莲、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杨蕊、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孙伟、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梁跃天、上饶师范学院教师黄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史志室原主任汪华红、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黄志妍等学者分别围绕秋收暴动中的组织沟通与政党韧性、1932至1934年日本对红军在闽军事活动的观察与应对、闽浙赣苏区少先队工作、方志敏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的海外传播、上海在方志敏革命生涯中的角色、中共皖南特委策应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军事行动、1929至1934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报刊等议题,报告论文的核心观点。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士花研究员、潘建华副研究员、南京大学游海华教授、复旦大学傅德华教授针对学术史的梳理、问题意识的提炼、文章内容与标题的呼应、史料的准确翻译与解读、文字表述与行文规范、史实细节的考证、论述的逻辑线索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第二分论坛重点探讨“方志敏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由《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俞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吴晓荣主持。在论坛上半场,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原一级巡视员王盛泽、东华理工大学教师刘李想、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处长彭月才、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安、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刘佩芝、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张磊等学者分别围绕方志敏坚定信仰及其革命精神、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革命文化的建构与运行机制、方志敏的人格魅力与高尚情怀、方志敏与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信仰的精神源流与时代传承、方志敏根据地斗争及建设思想的哲学意蕴展开探讨。丁俊萍教授、王盛泽研究员、万振凡教授三位评议人从五个方面作出点评:一是要斟酌论文标题,处理好史料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展开分析方志敏革命精神的特征、价值、意义;三是要界定符号体系的涵盖范围,进一步挖掘革命文化的建构与运行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建设产生的作用;四是从比较视角,探究闽浙赣革命文化建构与运行的特点;五是要深入分析影响方志敏思想形成的多重因素,行文不仅局限于过程梳理,更应提炼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对方志敏的认识论、价值观展开研究。
 
 
 
在论坛下半场,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处长李顺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副研究员陈嘉顺、南昌工学院教师马畅、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彭志才、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晓珂等学者分别侧重探讨《红色中华》对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形象塑造,连环画与方志敏人物形象塑造,方志敏作品入编中小学教材,方志敏研究的学术谱系、精神内核与当代启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等问题。评议人张宏卿教授、庞振宇研究员提醒研究者要理顺文章的论证逻辑,注意论文结构设计,并适当运用表格呈现具体内容;考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还需要关注中央层面的决策。另外,两位评议人还就学科交叉研究的思路、研究综述的撰写方法等给出指导意见。
 
 
 
 
 
 
闭幕式环节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副会长刘国云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游海华教授和江西师范大学张宏卿教授作为分论坛代表,分别总结两个论坛的研讨情况,并指出未来关于方志敏及闽浙赣苏区研究需要提升的方向。
 
 
 
游海华指出,未来深化闽浙赣苏区研究,一是要在现有研究和史料的基础上,加强对史料的研究与解读,提炼新的研究议题;二是发掘新史料,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三是加强闽浙赣根据地建立前后的地方历史研究,分析苏维埃革命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样态。
 
 
 
张宏卿认为,与会学者既有对历史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对现实的高度关怀。对于革命精神塑造与革命文化传播的研究,一是要回归历史的时代场景,更为深入地理解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的生成背景;二是从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出发,开展跨学科研究。
 
 
 
 
最后,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宇军做论坛总结。他强调,本次会议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会议规格高端,汇聚了国内权威科研机构和优秀学者,构建了高层次、宽视野的交流平台;二是会议主题鲜明,深化拓展了方志敏相关研究,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更有效助推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三是内容丰富,研讨会亮点纷呈迭出,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体现了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时,会议主题也具有较大吸引力,引发了学界的积极反响。
 
 
 
对方志敏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的革命精神,并把他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本次学术研讨会不仅深化了对方志敏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与精神谱系的研究,更有助于在新时代筑牢信仰之基,汇聚精神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续写“可爱的中国”新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