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至21日,“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暨第十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举行。此次研讨会由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宁波大学主办,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等海内外近70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的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宁波大学副校长周青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宁波大学的建校历程与发展愿景。他指出,宁波大学2007年设立“宁波帮研究所”,2012年改名为“宁波帮研究中心”,承担《近代宁波商帮史料收集与整理研究1840—1949》等国家重大课题,还拥有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希望能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方面有所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夏春涛研究员致辞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次会议以“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为主题,很有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从社会层面来讲,这个枢纽是怎样体现的?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全民族抗战,在社会动员、社会组织方面是怎么做的?成效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段历史的认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理解如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期待学界同仁共同努力,将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会议办成具有前沿性、开拓性和思想性的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张安民指出,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编辑、出版的学术信息服务机构。中心秉持“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的编辑方针,2024年组建新一届复印报刊资料编委会和“学术世界”学术委员会,实行多编委轮值审稿,专于学术,服务学者。
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原会长李长莉研究员回顾了近代社会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她认为社会史研究者应聚焦于如抗战等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结构及社会运作,积极利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推进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讨会举行了3场大会报告。大会报告聚焦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关议题,探讨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移民的空间位移与职业流向,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昌市商会在抗战过程中因应危机与维系市场的努力,河南抗战话剧与歌咏义演活动,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人员伤亡人数,抗战根据地的婚姻变革,延安时期电影事业中的世界主义与革命世界主义,抗战前后国民党北美党部的纷争,总结回顾了十年来山西抗战史研究。与此同时,大会报告对近代社会群体与组织等社会史重要问题展开分析,涉及上海慈善团体房地产、旅厦宁波同乡会、留学生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对秘密社会的认识、“江湖”概念、赛金花拯救北京城传说的形成与大众记忆等议题。
研讨会进行了16场分组报告。与会学者围绕抗日根据地、国统区与沦陷区三个方面,对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与经济生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抗日根据地研究方面,与会学者讨论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工作、陕甘宁边区的蚕桑生产、农业折实贷款,以及太行根据地群英会。在国统区研究方面,涉及国民政府慈善法规政策的调整,仓储法制建设,1940年代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的社会教育,抗战时期国人西北寻根意识,抗战时期归绥大观剧院,卢作孚与抗战大后方的乡村建设,华南交通建设与区域社会的形塑,滇西鼠疫调查与防治,浙江盐民在抗日过程中的文化觉醒,抗战后期浙江鄞县等“边缘”县域财政的衰变,通货膨胀、信用管制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第三届全国美展等研究议题。
与根据地与国统区的研究相比,以往学界对于沦陷区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较弱,此次研讨会涌现了不少沦陷区研究的新成果。包括日伪对伪满洲国赤十字社的人事控制,长春孝子坟的空间意义,华北沦陷区的伪警察实施高压统治,日伪当局在华北沦陷区的粮食掠夺,日方对江南造船厂的经营,日本侵华期间“以毒养战”战略及其危害,上海的煤荒与煤商业同业公会对日伪当局的因应,米粮同业公会与战时上海米粮市场,义乌沦陷后的民众自卫抵抗运动,江汉关拍卖敌伪物资舞弊案,沦陷时期武汉青年协会在推行奴化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中国广播体操推行中的日本因素等。
与会学者关注到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侨抗战议题,探讨了香港劳工与内地协同抗战,旅港文化人士提出“中英联合守卫香港”方案,抗日志士李友邦与台湾义勇队,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首批台籍公费生的生活经历,抗战与地方社会海外人口的流动,泰国华侨抗战宣传活动,马来西亚华人的抗战记忆等方面,丰富了全民族抗战的内涵与叙事。
有不少论文从新闻媒介的视角出发,讨论抗战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研究涉及《文艺月刊》与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文艺再生产,《新华日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支那事变画报》所见中日战争表象及其视觉操控,《大美晚报》主编高尔德的社会交往与抗战观察,抗战时期南京韩人的群像建构等。有学者就抗战过程中呈现出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包括探讨日本军队自杀风气的形成,日军建构的理想“皇军”形象,抗战时期佛教护国救世思想等。
学者们对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知识生产与历史书写、社会生活与社会经济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议题,涉及教案内政化与地方权力重塑,清末广州的捐税、警费与城市社会,1928年韩人朴容万遇刺事件与中国法院的审判,1928—1929 年的反日运动,国民党政府“劳动服务”理论与制度构建中的国家与民众,1928—1936年武汉湖南会馆财产清理与接收,北京香山慈幼院毕业生的去向及其社交网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京郊农村治理,1949—1961年上海户籍工作中的地方实践与国家政策整合,新中国初期天主教自立革新运动,电报电话与近代黄河汛情的传递,战时滇西鼠疫调查、防治及“人工鼠疫”论辩等。
知识生产与历史书写是近年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历史书写方面,有学者讨论了近代中国的资源焦虑与国家历史的书写,20世纪上半叶中国商品认知构建及商业经书写,饮食书写与晚清女性,城市史研究的底层女性叙事,近代文学中的矿工及其政治意涵,《新青年》老人形象的负面化,神田正雄《四川省综览》从调查报告到地志成书的过程。知识生产方面,有学者分析了明清时期法律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近代针灸手法知识的生成,新旧之间的动物学,日本《东邦协会会报》对晚清时局的观察,一战华工形象的建构与解构,近代“帝国主义”概念传播与反帝策略的构建,后五四时代中学校围绕国故的论战、俄罗斯人列多夫斯基对抗战时期中苏关系不同层面之研究等。
社会生活方面讨论了清代前中期宫廷演剧机构的形成及其衍化,民国时期山西乡村戏场中的欲望与冲突,“球王”李惠堂与现代中国足球运动的兴起,民国时期对牛肉味的社会探索,近代中国口岸城市的日常街景等。社会经济方面探讨了清至民国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水租从“自行征租”到“收交公家”,黄楚九遗债所见民国企业破产后的债务清理,中国近代钢铁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中的社会经济关系等。
总结与反思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发展趋势,历来是社会史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推动力。此次会议上,有学者总结了近五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探讨了区域抗战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回顾与展望了近四十年来近代中国礼制研究,从刑科题本财礼数据库与清代婚姻家庭研究探讨量化历史方法的可行性。
本届研讨会上,学者们以长时段社会变迁为基础,着重探讨了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实态及变化,揭示近代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与历史性贡献。社会史研究回应了当代社会对历史解释的深层需求,展示了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与理论建设诸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