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第二十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在哈尔滨成功举办

作者:刘宇 发布时间:2025-10-30 字体: 打印
作者:刘宇
发布时间:2025-10-30 打印
 
 
 
2025年10月21—22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在哈尔滨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省历史学会、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学术交流基地承办。来自近代史研究所、哈尔滨师范大学的50余位学者与会,围绕中国近代史问题切磋研讨,展开深入交流。
 
 
 
 
10月21日上午举行论坛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高国荣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并代为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于俊霄书面致辞,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孙立军致开幕辞。
 
 
 
 
于俊霄书记向青年学者提出三点希望。第一,青年学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加强理论武装,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与学术支撑。第二,青年学者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做有方向的研究,用丰富的史料和扎实的研究成果,还原历史细节与真相,做历史的守护者,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三,青年学者要树立宽广的学术视野,站在时代最前沿做学问,借助青年学术论坛这一平台,围绕中国近代史各个领域,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术交流,做好学科融合这篇“大文章”,形成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引领时代的学术大格局。
 
 
 
孙立军书记在致辞中介绍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史和历史学科发展史,对近代史研究所长久以来给予学校的支持表示诚挚感谢,高度评价了近代史研究所重视青年学者培养与学术传承的举措。他指出,青年兴则学术兴,青年强则学科强,通过搭建青年学术论坛的高端平台,可以托举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此次青年论坛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办,是对学校历史学科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学校同仁所肩负学术传承使命的深切期许。
 
 
 
本届论坛共收到近代史研究所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学者提交的25篇论文,按照论文时段和主题分为5场进行报告。
 
 
 
第一场是晚清史专场。王豪分析了庄存与的政治思想,认为在“尊王”的思想倾向之外,亦应重视庄存与的“尊天”思想,要将其“尊天”思想及由之引申的“尊圣”“尊经”思想放在今文经学“大一统”的原始语境中加以理解,解读其政治文化取向。卢树鑫关注到清中后期福建水师巡洋运作与经费管理问题,认为福建当局运用发商生息筹集水师巡洋经费,持续运作至19世纪中叶以后,成为水师巡洋和地方政府维系地方治安的重要经费补助,呈现出“外销”财政的运作特点,而部省围绕水师巡洋经费支销的博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师力量在海防事务中的效能发挥。石希峤考察了经元善案。经元善案牵动清廷、保皇势力、英国、葡萄牙等中外各方政治势力,是各派势力竞相介入的一场展演。石希峤分析了该案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具体动向,揭示己亥政局变动的内在逻辑及后续影响。马维熙基于日俄战争前后清政府各级官员关于东北军事问题的讨论,围绕战后“撤兵”与“驻军”问题同日、俄两国的交涉,分析了清政府对东北变局的因应对此后40年间东北地区的军事、政治演变与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王静通过考察宣统二年法部组织的多种类型和多个级别考试,探讨了法政从业者和知识人的国际法认知以及日本传入的国际法著述所产生的影响,揭示了在光宣之交法制改革大背景下中国法政知识人自觉以“撤去领事裁判权”取代“收回治外法权”的努力。张超聚焦国库管理问题,从长时段出发,提出1910年以法律形式确定国家银行经理国库,是近代中国国库制度建立的起点。他认为,晚清国库革新具有不彻底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财政的集中运作,可视为近代中国构建集中型财政的一次重要尝试。
 
 
第一场
 
 
 
第二场讨论主题是民国中外关系史。赵正超对巴黎和会“中日密约”问题展开进一步考察,认为该问题由来不能简单归因于西原借款,而是与一战期间胶济铁路沿线民政署问题密切相关,民政署问题与山东问题相关密约之交涉合流,成为中日签订“济顺高徐两铁路换文”与“山东问题换文”的重要交换条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走向是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议题,本届论坛有两篇论文涉及该主题。潘宣霖关注到日本“天羽声明”发布后英国的反应,通过考察英国协助中国开展的币制改革,分析了英日关系的演变。任雯婧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日法在中国南沙群岛的争端,透过争端解决过程,可以窥见日本在亚洲进行侵略扩张中的外交政策转变及其与法美英等国关系的微妙变化。高兴论述了伪满时期日本向中国东北林业移民问题,分析了日本林业移民的多重目标和任务,其不仅是日本掠夺东北森林资源的直接参与者,扩充了“农业移民”的类型,而且辅助日军对抗中国抗日武装,成为日本侵华的后备力量。王鸿霖分析了近代日本对辽河航运调查的阶段性变化,从早期的军事谍报侦查、满铁主导的系统探查,至伪满时期转变为掠夺性调查,成为服务保障军需生产、强化资源掠夺的战时后勤环节。
 
第二场
 
 
 
第三场讨论主题是抗日战争史。王钊通过再探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英国对华政策,提出英国对华态度并非仅基于“绥靖日本”的策略而持消极立场,在经济领域,英国主动采取多项措施,竭力追求在华利益最大化。英国的对华政策调整趋势最终因全面抗战爆发中断。姜涛运用日方档案、日记和作战日志等资料,对以往研究中未被充分注意的日军第20师团在七七事变爆发后的行动展开考察,分析了该师团及师团长川岸文三郎在事态扩大中扮演的角色。罗蕊以日军拘押于山东潍县集中营的外侨艾达·塔尔伯特日记为研究对象,分析外籍人士在战争和囚禁环境中的日常记录与选择性书写,认为该日记见证了中国战场上日方对同盟国侨民的戕害,为抗战史研究补充了新的视角。秦玉霞通过分析战后日本右翼的战争记忆重构,认为日本右翼分子利用“殉国史观”将侵略罪行装扮为“民族悲情”,力图实现延续军国主义精神,否认战争罪责和战后审判合法性的目的。
 
 
 
第三场
 
 
 
第四场是革命史专场。梁馨蕾以太行抗日根据地边缘集镇的贸易与交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太行根据地打破日伪军经济封锁的举措,根据地将太行山区对外贸易的中心由城市向根据地边缘集镇转移,并以公营商店、冀南银行为支点,建立起新的商业、金融秩序,探索了新的工商管理模式。刘宇通过分析战后中共军政力量调派东北的轨迹及部署地域,认为其与根据地建设重心的调整关联紧密,围绕战略布局调整的讨论推动了东北根据地新方针的确立,中共通过对军政力量进行再部署,初步塑造了东北根据地的格局。潘建华注意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支前战勤工作中义务支差制向发价包运制的转变,着重对1948—1949年发价包运制的提出和运转等问题进行考察,认为这一尝试不仅是重要的制度变革,同时在新解放区的对敌斗争方面具有重要政治意义。陈佳奇探讨了民盟在战后美国调处国共关系中的角色,认为美方策略的核心是试图借助民盟居间调和弱化国共分歧,并推动民盟扩展力量,但美国以民盟为“砝码”的手段导致调处难有成效,也使民盟与美国渐行渐远。
 
 
 
第四场
 
 
 
第五场讨论主题是近代思想文化史。民国初年,围绕是否设立平政院,知识界展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间的理论争鸣,朱丁睿考察了平政院从学理讨论转向政治实践的过程,以此剖析民初“权利保障”与“权力制衡”理念的碰撞。卢华考察了1905—1918年中印革命者的联络与合作情况,认为此阶段双方基于“跨国民族主义”的合作和革命理论宣传,为一战结束后中印两地的反帝民族运动的交流互助奠定重要基础。吕美玲围绕孙中山1913年访日事件,以及桂太郎尝试建立近代以日本为核心的“亚洲秩序”构想进行探讨,揭示桂太郎的构想是以侵占中国东北为目标,利用“铁路广轨化”、建立满铁、创办中日合资企业等手段展开的领土和经济侵略。李稳稳通过考察塔尔寺“神树”传说与近代藏地知识在西方的传播,认为西方人逐渐弱化“神树”与宗喀巴之间的深层宗教关联,转向对树叶上佛像或文字真假等表层现象的讨论,从而造成认知偏差,对后续西方社会建构“神秘化”西藏形象产生深远影响。左承颖探析达尔文进化论在华早期传播问题,认为清末民初达尔文生态学思想的潜伏流播直至被激活,构成达尔文进化论在华早期传播的隐线,体现了达尔文自然科学思想与社会进化论说的纠缠,亦展现了生态学在中国思想界的早期社会化应用。刘伟铎通过分析白鸟库吉的东亚语言研究及其历史叙事重构,认为白鸟库吉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批判性解构,与其汉语歧视不无联系;对鲜卑语的音韵考证旨在揭示草原部族文化的独立性;对日朝语言同源性的选择性论证,反映了20世纪初日本学术为殖民扩张服务的意图。
 
 
 
 
第五场  
 
 
 
本届青年论坛论文主题涵盖中国近代史各个时段,视角多元,既有利用新史料新方法对近代史重要议题的再探讨再考察,也有立足学科交叉融合提出的新议题,体现了青年学者勇于探索的学术锐气。论坛采取一对一评议模式,报告人和评议人认真准备发言,评点问题多能切中要理,会场上下的交流直接深入。应邀与会的资深学者结合自身研究心得,在自由讨论环节对参会论文的共性或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对史料运用和解读、论证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提出建议,使青年学者既收获详细而具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启发了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10月22日上午的闭幕式,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孙瑜教授主持。邹小站研究员、邱志红副研究员代表与会资深学者发言,他们回顾了参加青年论坛的难忘经历,期望青年学者利用好近代史研究所的学术平台和史料资源,不断实现新的学术进步。刘宇、吕美玲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分享参会收获和学术心得,表示青年论坛对助力青年学者成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周祖文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青年论坛是近代史研究所为年轻学者学习交流成长搭建的重要平台,期望青年学者认真吸取各位学者中肯的批评和建议,进一步加强交流,勇于表达学术看法,积极营造相互切磋砥砺的学术氛围。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玲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期待与近代史研究所展开进一步合作,预祝各位青年学者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第二十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