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研究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2012项符合 太平天国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75秒)
壹、问题
近年来台湾学术界对某些议题的探讨至为热切,例如女性主义、后现代、殖民论述与后殖民论述等,似乎光鲜热闹,但总局限在人文学界的某个范围,如果很明确的说,则应该说是除了中文与历史学界之外。
这两年多来随着历史教科书的争议,也藉由卢建荣在《历史的再思考》( Re-thinking of History)导读中对国内历史学界人事纠葛的露骨批评, [1]反而使......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著名辛亥革命史专家胡绳武先生, 2016年6月1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胡先生1923年10月7日出生,山东枣庄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史地系,留系任助教。1952年秋任复旦历史系讲师、系教学秘书,负责新开设的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副教授、系副主任,招收中国近代史研究生。1......
内容提要:梁启超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近代社会经济理念的...
[摘 要] 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发展的...
在晚清,李鸿章与左宗棠都是能够左右朝廷决策的封疆大吏,他们的言行都曾深刻地影响过晚清的政局,在战和问题上即是如此。全面、客观地比较两人战和观之异同,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个人思想,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战和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学界对二人的战和观有所关注,但缺乏深入的比较研究,一般只是笼统地强调李鸿章主和、左宗棠主战,而对其之所以主战与主和的原......
摘要:在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的十年中,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认知从形成到固化直线发展,其优越型自我认知因“三国干涉还辽”一度受挫后,又经历了庚子事变和日俄战争之后的两次“提升”。基于上述“自他认知”,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以庚子事变为界,前期以守为攻,表面上对华“示善”,以巩固既得的在华权益,实际上与列强“协调”,以共同蚕食中国主权;后期为......
选自本刊 “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笔谈
新世纪以来,“民国热”不仅成为学界的热点,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特别是中华民国史,是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的民族记忆。因此,加强民国史研究,不仅是社会的需要、学界的热点,更有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两岸未来关系要有所突破,宜在历史中寻找资源与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确立了救国复兴的新思想、理清了道路选择的......
[摘要]20世纪新式中国通史的编纂,孕育于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每当民族危难或时局急剧转折之际,都会有新的高潮迭现。三个时期的演进,既反映出新史学多重色彩的风云际会,更是百年中国社会变迁、时势跌宕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各个时期史家对时代问题的感悟及其应对。21世纪中国通史的编纂,笔者以为,还是绕不过百年通史名家苦心思考和艰难探索的基本路向。细细咀嚼诸名家......
对中国传统的反思与批判并非自“五四”始,至少从戊戌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