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研究网检索
中国古代史研究网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6141项符合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090秒)
   汉唐时期,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部族相继入主漠北草原而后迁离[1],使得蒙古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诸族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变更,在社会组织形态上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诸族迁入、迁离漠北草原的活动相应,诸族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由部落或部落联盟[2],发展为草原部落大联盟,到联盟彻底溃散的变化......
  眷怀乡土本是人情之常,但直迄晚近,国人对乡土籍贯的观念,实较任何开化民族远为深厚。我国幅员之广,相当欧洲全洲,虽自秦以降已做到“书同文”的地步,但两千年来各地区间仍保有不同的风俗和方言。方言的不同是造成强烈乡土观念的主因之一。这是常识,无待赘述。
  我国传统籍贯观念之特殊深厚,必有特殊的原因。特殊的原因有三:一、有关儒家“孝”的礼俗和法律;二、......
第十章清史史料
第一节概况
 
  清朝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它的二百六十八年(1644 ——1911 年)历史,分为两个阶段: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前,为清代前期,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以后,中国因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属于近代史范围。我们所要介绍的清代史料,是指清代前期的历史资料。但因两个时期同属一个朝代,而有的史籍又有其一定......
第二节 南朝的经济状况
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已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孙吴建国时,又有
些进展。西晋末大乱,黄河流域汉族人大量南迁,其中士族只是少数,极大
多数还是劳动民众。他们带着北方比较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到南方,在南方原
有的生产基础上,加入新力量,因而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东晋末和梁末两
次祸乱以外,南朝境内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破坏,这也是生产力得以逐渐......
第五节 各族间的斗争与融合
《尚书·梓材篇》、《诗·大雅·荡篇》称商王国为中国。因为商王国
在当时各小国中,政治经济文化都被公认为唯一的中心国。《诗·大雅·民
劳篇》称宗周和遵守周礼的诸侯国为中国。东周时期北方诸侯自称中国,称
楚吴越等南方国为蛮夷,楚吴越称北方国为中国或上国。秦占有宗周旧地,
却被中国诸侯看作戎狄。中国这一名称,含有地区居中的意义,但更......
纪雪娟
 
画像石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是多用于祠堂、墓室内的石刻装饰画。汉代画像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佐证文本材料的新证据。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信立祥《中国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蒋英炬《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等经典著作,从考古学、艺术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揭示了汉画像石背后......
摘要:《明儒学案》是一部“学案”体的学术史专著, 以阳明学说为主系统总结和记述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及其流派, 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百年来, 《明儒学案》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华学系的朱鸿林教授用史源学的方法, 致力于“重建文本”, 主持“重建明代儒学研究之文本基础——《明儒学案》新点校本研纂”, 推......
   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史研究,既要关注水、土壤、植被、聚落等环境要素,又要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史。环境要素变化的研究有较为刚性的自然科学尺度,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则是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的,相关描述具有较大弹性。
  学科和研究手段更趋细致
  水环境、土壤、植被、役畜、聚落等因素的研究以前多涉及地理学,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而环境史所要求的水环境研......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有其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各方面的意义。
  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如商朝人,几乎将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命名为“亳”。
  早期的地名后来成为国名,成为朝代的名称,其实开始往往是指具体的地方,例如秦、汉、魏、晋、宋等。以“汉”为例,来源于汉水,因为有了汉水,......
郑天挺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以研究明清史见长。近年来,随着《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元史讲义》等著作的出版,逐渐展示了他在明清史研究领域以外的史学成就。全面检查所遗留下来的学术卡片与遗著,近来又发现了两部历史地理学讲义:《古地理学要略》和《世界人文地理讲义》进一步检索,则发现了更多资料,体现了郑天挺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成就。检视他的学术轨......
首页  上一页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