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研究检索
近代中国研究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32731项符合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47秒)
20 世纪的中国字拼音化思潮的一个学理基础就是把文字视为记录...

      
     摘要:学人对于陈澧学说的认识在其身前、身后迥异其趣,而又前后呼应。在陈澧身前,学人最重其经史考证之作,而根本不提其有意超越江浙学术而精心结撰的汉宋兼采之学。经张之洞鼓吹,陈澧汉宋兼采之学在其身后成为显学,引起一些学有本末的大儒名家辨析其中精微,不仅显现同为所谓“兼采汉宋之学”的取径差异,更可见其中落脚根基的深浅。这些对陈澧兼采汉宋之学持......
提 要:自由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原来同属于“新思潮阵营”,对外同称“我们”。五四以后,“我们”中逐渐分出“你们”。经过一个既争论又合作的时期,20年代末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然而,到30年代受社会主义及学习苏俄潮流的影响,自由主义者对中共依然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最能反映这种思想倾向的是胡适等自由主义者所办的《独立评论》上评论中共的文章。这些文章,在中......




五四是爱国民主运动,又是启蒙开新的文化运动。正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就不断遭到一些守旧人物的反对和攻击,引起争论。其中尤其是以陈独秀与杜亚泉的争论最为著名。本来是非曲直是很清楚的。可是前几年有些学者却认为,杜亚泉维护“国有文明”是对的,而陈独秀宣扬西方文化、批判孔道是错的等。这个问题很值......
一 

  20世纪即将过去,一个充满希望的21世纪将要来临。在此千年交替之际,她对于世人心理上的震撼,是每个世纪之交所带来的效应所无法比拟的。纵观历史,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文化、政治和经济现象:每个世纪末的90年代,诸多国家往往在各个层面上表现出世纪末的那种机遇与危机、繁荣与衰退、雄心与意冷、希望与失望、革新与守旧等错综交织的情境。16~18世纪90年代的西班牙......
戊戌变法是怎样性质的运动?近年来颇有争论。有人认为是改良主义运动;有人则认为不是。持“不能称之为改良主义运动”的论者,认为列宁对改良主义进行过批判,而戊戌变法则有进步作用,说它是政治改良运动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不妥。认为可以称之为“资产阶级改革”,但不能叫“改良主义”;认为改良与改良主义不能混为一谈,改良是相对革命而言的,改良主义则是“革命......
民族统一思想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过去史学界有不少同志在论及此问题时,往往简单地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归纳为孙中山关于民族统一所依据的一贯思想和基本原则,具有继承性与连续性。其实,孙中山民族统一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摸索的艰难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产生过不同的民族统一的思想。其中,从“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基本反映着辛......
 
    [摘 要]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都充当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有所变换。这是因为他们所要保守和所能保守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在精神上却又越来越被放大,有时甚至显得很玄妙。 
    在洋务运动时期,保守主义者几乎排斥一切西方文化,要保守住整个的中国传统不变。到了维新变法时期,“师夷长技”已不成问题......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
 
刘  巍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骨架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是胡适的一大创见。它为推倒学术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见之于《汉书·艺文志》的 “九流出于王官说”而发。此说的建立,缘于从“哲学方法的性质”角度探讨“中国之所以缺乏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借助了以......

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急剧变化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派别——维新派,他们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改革方案。他们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在近代世界中的地位的?又是如何看待先前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活动的?他们对中国发展科技事业有何新的设想?本文拟以甲午战争失败后到戊戌政变前为时限,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读者。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

前  往
电话:010-847587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