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研究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32731项符合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47秒)
笔者在阅读有关史料的过程中,发现《独立评论》的经理人[1]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即胡适在中国公学时的学生黎昔非。这一发现与目前几乎所有的胡适传记著作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说法,都有所不同。深入地探究这一问题,不但可以澄清一历史事实,而且对认识胡适也有所补益。
曾住在胡适家的石原皋,在谈到胡适办《独立评论》时说,“无人代他照料排印、发行,乃请他的老友章希吕到北......
胡适与丁文江是中国自由主义知分子的重要代表人物,二个私交甚好...
一
中国知识分子有着许多良好的传统,他们甘于清贫,“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颜乐处”一般说来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向往的生命境界。但在政治上,在人格上,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有不成功便成仁的人格理想。因而,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西方知识分子一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而中......
摘要 近代社会的转型,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分子重新走向“中心”的凭借——近代报刊。胡适等自由知识分子创办《独立评论》的宗旨,就是要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他们希望以“独立”的旗帜、“负责任的言论”,来带动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以求在社会“中心”占一席之地,进而把“任何党派”和“任何成见”都纳入自己的麾下,或者至少给它们的......
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社会思潮,有必要对二十世纪初年先进的中国人所提出的国魂问题作一番考察。
我所见到的当时比较集中地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有两篇。一是《国魂篇》,连续刊载于《浙江潮》杂志(1903年)第1、3、7期(癸卯正月至七月),包括“国魂之定义”、“论铸国魂之法”、“中国之国魂安在乎!祖国主义!”、“道德问题”诸节,但可惜未能终篇。另一是《......
章太炎与明治日本思想初次相遇,是在1898年末至1899年6...
内容提要 晚清以降,国势衰危,随着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经典不再是士大夫发挥政治与文化理想的最高思想资源,“六经皆史”遂成为流行的时代思潮。本文主要联系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史料”的口号,扼要勾勒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晚清民国的影响与折变。从“六经皆史”,到“夷六艺于古史”,再到“六经皆史料”,此说之备受关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
早在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在与胡适的通信中就提出一个耐人思索的问题,这就是“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两位。”又说:“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建国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而关羽的研究几成空白,迄今未有改变。毫无疑问的是,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从未把关羽放在眼里,可偏偏这又是对中国......
在党史研究中,存在忽视理论预设的问题,或者对理论预设想当然。而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理论预设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预设出发,对1927-1949年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重新考察,试着探讨党史研究中的理论预设问题。 一 以市场为取向的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引发人们对历史进行反思:南京政府是否应该被推翻,共产党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洪秀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近代意识的农民领袖。他生活在西方近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撞击的时代里,洪秀全用拜上帝教理论审视和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往返过程。笔者试图对这一过程作一初步考察,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仁。
叛逆:斥“儒”敬“耶”
洪秀全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就能“熟诵《四书》、《五经》及古文多篇”,其后又“自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