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孙中山从1878至1910年共六次到檀香山。在檀接受西方教育。
1878年至1911年,孙中山六次到擅香山,四次到美国本土,共计九年半,在其革命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怎样评价客家先贤孙中山在美国的革命活动?客家与美国的关系如何定位?拙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不当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孙中山是客家人
关于孙中山的家世问题,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教授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从1933年9月起,他曾几次亲赴孙中山故里调查。又根据美人林百克所著《孙逸仙传记》一书,孙中山自述家庙在东江公馆(Kung Kun)之记载,再赴孙氏迁粤开基地紫金县忠坝调查。与此同时,罗香林得友人协助,在翠亨村获得《孙氏列祖生殁纪念簿》,在紫金发现《紫金忠坝孙氏光绪二年重修族谱旧钞本》等孙氏族谱及口述史料,撰写了《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于1942年在重庆出版,以后又于1943年9月及1945年12月、1946年5月分别在渝、沪再版。作者在该书的《结论》中,写道:
要之,国父家世源流,其入粤始祖友松公于明永乐年间自闽迁紫金县后,至国父适传十八代,世以耕读为业,各代之名讳世次,皆甚明确。自友松公至十一世祖鼎标公,俱住紫金忠坝,以鼎标公一支,尝开基于忠坝公馆背,故国父尝称其家庙在东江上公馆村(Kung Kun)。自其十二世祖连昌公于清康熙年间由紫金迁居增城,未几复迁中山县涌口门村,越二传,至十四祖殿朝公,又自涌口门村迁居翠亨,至国父本身,适传五代,故国父尝谓其几代近祖皆住翠亨。至其远世源流,则唐以前俱住陈留,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黄巢变乱,其远祖@②公,始以领兵堵御之故,迁居江西宁都,历五代至宋,子孙寝多,散布于赣南、闽南等地,元明之际,始多自闽赣,迁粤,国父之粤始祖友松公,即自福建长汀河田迁粤之一支也。[1](P47)
上述《结论》说明,孙中山的远祖@②公,自唐僖宗黄巢起义时由河南陈留,迁江西宁都为其客家始祖。历五代至宋,由宁都迁福建长汀河田。明永乐年间,入粤始祖友松公再由长汀迁紫金忠坝,至孙中山适传十八代。
在该书中,作者还绘制了一张《国父家世源流图》,列举自入粤始祖友松公以下二十代之名讳世次:始祖友松公→二世祖敬忠公→三世祖永良公→四世祖怀文公→五世祖凤宗公→六世祖明昌公→七世祖仕伯公→八世祖绍宗公→九世祖乃和公→十世祖宗荣公→十一世祖鼎标公→十二世祖连昌公→十三世祖迥千公→十四世祖殿朝公→十五世祖恒辉公→十六世祖敬贤公→十七世祖达成公→十八世祖文公→十九世科→二十世治平、治强。[1](P6)
上述图表还说明,友松公为自闽迁粤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迁至紫金忠坝;十二世连昌公于康熙中叶迁至增城,继迁香山县涌口门村,开基立业;十四世祖殿朝公于乾隆中叶再迁翠亨开基业;十七世祖达成公生于嘉庆十八年,卒于光绪十四年,生三子:长德彰,名眉,字寿屏;次德佑;三德明,名文,字逸仙,号中山。十八世祖文公,生于同治五年,卒于民国十四年,生子科,字哲生。
罗香林教授对孙中山家世源流研究的结论,受到了蒋介石、吴铁城、孙科、陈立夫等国民党元老和上层人士的赞扬;客家学界亦对此表示一致认同。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客家学热的兴起,江西赣州地区和宁都县有关部门,在宁都进行了文物普查工作,发现《雩邑孙氏八修族谱》(民国十八年版本二卷),孙@②公第三十三代孙中雄在序言中写道:“即近代首创民国之中山先生亦我@②公子孙也。”[2]不久,宁都县又发现《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民国十二年修本,五卷六册)。两本孙氏族谱载明,孙@②公在宁都传至七世祖三承事公,北宋元yòu@①年间,三承事由宁都迁福建长汀河田。在长汀河田繁衍十代,明永乐年间,友松公迁广东紫金忠坝。从而使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中“因资料不足,未能明述”的“国父入粤始祖友松公以上至@②公之世次名讳”[1](P47),得以贯通吻合。
从罗香林的研究到宁都的文物普查,共有半个世纪,对孙中山家世源流的研究及考证结果表明:孙中山南下始祖为江西宁都孙@②公,繁衍七代至三承事公;三承事公迁福建长汀河田,繁衍十代至友松公;友松公迁广东紫金忠坝为人粤始祖,繁衍十二代至连昌公;连昌公迁增城,旋再迁香山县涌口门,繁衍二代,至第十四世祖殿朝公;殿朝公迁香山县翠亨村,传三代,至第十七世祖达成公;孙中山为第十八世祖。从远祖孙@②公在宁都开基,至入粤始祖友松公,直至孙中山,共经历了35代。[3]
孙中山在其撰写的《上李鸿章书》中说:“窃文籍隶粤东,世居香邑。”[4](P8)强调祖籍在粤东,而世代居住在香山。粤东同东江一样,都是客家人的大本营。陈运通在《认识国父家世——由《联合报》载(国父不是客家人)说起》一文写道:“一九七三年世界客属总会在台北筹办第二次恳亲大会(笔者为筹备委员之一),孙科先生承认他是客家人,是年六月二十六日来函欣然接受大会名誉会长之职,并曾告诉筹备人员说国父亲自告知,他是客家人,家在广东省永安县(即紫金)。”[5]孙科的这番话,提供了判断孙中山是客家人的最有力的证言。
二、在檀香山
孙中山抵达檀香山后,在大哥孙眉的杂货店里佐理商务。1879年9月,孙中山进入火奴鲁鲁的意奥兰尼书院就读,三年修业期满于
孙中山再次应召来到檀香山,在茂宜岛姑哈禄孙眉的商店里佐理商务。时间是1884年11月至1885年4月。
1894年10月,孙中山第三次到檀香山。这时他已是28岁的有志青年了。随着中国时局的剧烈变化,清廷的腐败尽露,人心愤激。改良中国,势在必行。孙中山遂于
据冯自由统计,檀香山加入兴中会的人数共有126人,其中最多的是商人(73人),再加上畜牧家、农业家、银行家,共79人,这是华侨中的中小资产阶级。其次是工人(36人),再次是公务员(8人)和自由职业者(3人)。[6]
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诞生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开始。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携带会员所缴纳之会底银及银会股银,以及孙眉、邓萌南捐之义饷共计13000港元,于1895年1月回国策划广州起义。
1895年10月,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亡命日本。1896年1月,孙中山自横滨第四次抵檀香山。此次在檀半年,宣传革命,重整会务,成效仍不显著。6月,孙中山离开了檀香山。
孙中山此次到檀,宣传革命,保皇党十分恐慌,在《新中国报》制造诽言,大肆攻击革命党,诋诬孙中山。孙中山决定在《檀山新报》发表《敬告同乡书》,揭露梁启超“名为保皇,实则革命”的欺骗。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号召侨胞“大倡革命,毋惑保皇。”[4](P230~233)
《敬告同乡书》一文,揭开了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序幕。
经过几次口诛笔伐,檀岛广大侨胞分清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以前投入保皇者,纷纷登报声明脱离,加入中华革命军者源源而来。孙中山审时度势,于1904年1月,特设中华革命军总部于火奴鲁鲁温逸街四大都会馆,公开活动。檀岛重新回到了革命党的怀胞,成为海外党人的重要活动阵地。
孙中山此次在檀两个月,发展同盟会员千余人。他指出:“人心思汉,天意亡胡;于此可见一斑矣。”[4](P457)
三、在美国本土
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后,向华侨宣传反清革命,在教会人士及知识分子中建立兴中会,发展马锦兴等10余人为会员。[11]
孙中山首次旅美实地考察华侨状况,发现美国有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庞大的“反清复明”的华人组织洪门会馆(通称致公堂)。华侨十之七八为洪门中人。孙中山深感必须与之联络,使之成为与国内革命相呼应、联成一体的一支重要力量。致公堂对未列籍洪门之人概不接纳,且视为“风仔”(奸细),为此,孙中山于1903年第五次访檀时,即加入洪门,并被封为“洪棍”(元帅),[12]这就为他以后在美国本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孙中山走出小木屋,立即开展革命宣传。5月初,在华盛顿戏院发表公开演说,鼓吹反清革命。在加州大学教授邝华汰帮助下,孙中山劝购革命军需券共得4000美元。孙中山又通过中西日报社翻印邹容《革命军》1000册,在美广为散发。邹容在书中主张倾覆专制政体、建立新国家后,“立宪,悉照美国宪法,参照中国性质而定。”[14]华侨得此书后,不到半年,观念大变,同情革命的力量迅速增长。
孙中山来到旧金山后,黄三德劝致公堂机关报《大同日报》主笔欧榘甲(保皇分子)与孙合作,为欧所拒,且著文排孙,日诋洪门尊孙为不当。黄乃令其辞职,改由孙中山推荐之留日学生刘成禺(兴中会员)继任。1904年夏,刘抵埠履新。革命党夺得了在美的一块舆论阵地。
在进行上述工作之后,孙中山便着手整顿致公堂。致公堂在美国有15万人,为美洲华人社团之冠。但其成分复杂,各地致公堂不受总堂指挥,且受保皇会蛊惑,民族意识模糊。孙中山与致公堂大佬商妥,设法联络各地洪家,成为一体。为此,他制定了全美致公堂会员重新举行总注册的计划,又亲自制定《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新章要义》分为序言及纲领等8章80条。“纲领”第二项规定:“本堂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第三条规定:“本堂以协力助成祖国同志施行宗旨为目的。”[4](P262)他并自告奋勇,表示愿亲自访游全美各埠,劝导洪门人士接受《新章要义》,及实施总注册之办法。
孙中山历时8个月的全美之行,未能达到15万致公堂会员全部注册及筹款30万美元(每人注册费2美元计)的预定目标,但所到各埠,孙中山均发表演说,在华侨中播下了革命种子,起了启蒙作用。
在周游全美期间,孙中山利用在圣路易及纽约停留的机会,撰写了《中国问题之真解决》的小册子。文中列举了清王朝统治的十一大罪状,宣称中国人民决心采取强力手段,把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呼吁美国人民支援中国革命。[4](P243~255)这是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用英文撰写的对外宣言,
这时孙中山发现保皇党在美国的势力明显地消退,人心大有转机,华侨对革命的响应较前热烈。
同盟会旧金山分会成立后,会务发展迅速,先后在内华达州的委林墨(温尼摩加)、加州的轩佛、洛杉矶等10余埠成立分会,入会者数百人。孙中山将同盟会誓词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个字,改为“废除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三民主义”18个字;又将盟书内中国同盟会会员改为中华革命党党员。对内仍令照旧通用同盟会名义。
3月,孙中山以旧金山分会为全美总会,通称美洲同盟总会,下辖纽约、芝加哥及加州各埠分会,举张蔼蕴重新起草章程。新章程依据美国宪法的精神,设立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同盟会纽约分会成立几天以后,孙中山接到香港同盟会南方支部黄兴等人的来电,望速寄港币2万元做为广州起义的经费。因此,孙中山立即着手筹款,于波士顿、纽约、芝加哥三地共筹得港币8000元,先期汇寄香港。旋又往旧金山继续募得1000元。两次汇款不足1万元,距香港方面所需不足半数。
3月10~14日,孙中山在洛杉矶附近的长堤,与美国友人荷马•李将军及布司举行会谈。先是,容闳于
2月5月,孙中山应加拿大温哥华《大汉日报》笔政冯自由之邀,从旧金山抵达,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孙中山在加两个半月,共筹款6.4万港元。香港统筹部(黄兴任部长)收到这笔大款,决定于
从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孙中山六次到檀香山,四次到美国本土,在美国共计九年半的学习生活和革命活动,笔者认为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孙中山在檀香山求学期间,阅读了华盛顿和林肯的传记,学习了美国历史和民主制度,对美国发生了兴趣,景仰华盛顿,开始探索救国的道路。
1896年,孙中山首次踏上美国本土,对华侨(含客家)宣传革命,旋于1904年、1909年、1911年三次到美,联络华侨组织洪门(致公堂),建立同盟会,策动致公堂加入革命,并促使其与同盟会实行大联合,成立洪门筹饷局,为革命筹款。
孙中山在美国期间,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对革命理论做了科学探索,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寻找一条适于中国革命的道路。“民生主义”一词,是孙中山于1904年同旧金山《大同日报》新任主笔刘成禺,讨论“三民主义”问题时首次提出来的;[16]“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内涵是在此次讨论中核定采用的。据黄季陆回忆:“我记得在一次他(孙中山)的演讲中,提到他的三民主义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三者吻合。‘民有’是他的民族主义的精神;‘民治’是他的民权主义的旨意;‘民享’是他的民生主义的涵义。”[17]孙中山曾同意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体制写进旧金山“美洲同盟总会”章程,后又在同刘成禺、顾维钧(时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的谈话中,将“三权宪法”(立法、司法、行政)发展为“五权宪法”(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考试),而“五权宪法”是在学习美国宪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
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所谓“创立合众政府”,即创立美利坚合众国式的政府。1903年又将中华革命军的誓词规定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说:“何谓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7](P383~384)
如前所述,1904年孙中山在美国出版了《中国问题之真解决》小册子。这是一篇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而撰成的英文对外宣言。它是孙中山决定走美国革命道路的明显例证。
孙中山在美国所进行的社会考察和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到一点,就是学习美国,走美国革命之路。他指出:“吾人首创革命,推倒专制与腐败政府之时,吾人实以美国为模范。”(注:孙中山
孙中山是客家先贤。他在美国的活动,弘扬了客家精神。从一个侧面打开了人们认识客家与美国的窗口。即:客家对美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美国对中国革命也给予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客家与美国的关系是互动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这对于认识中美关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既具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罗香林.国父家世源流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2]赖国芳主编.孙中山客家始祖在宁都[M].香港:香港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1.79.
[3]刘劲峰.孙中山的先祖发祥地[N].赣南日报,2000—08—19.
[4]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中国翠亨村中山故居纪念馆编.孙中山家世资料与研究[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559.
[6]冯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37.
[7]孙中山.建国方略[A].孙中山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马兖生.孙中山在夏威夷:活动和追随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吴相湘.
[10]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494—495.
[11]刘伟森.孙中山与美加华侨[M].台北: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9.2—3.
[12]马兖生.孙中山在夏威夷:活动和追随者[M].台北: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2000.55—58.
[13]项定荣.国父七访美檀考述[M].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88—90.
[14]邹容.革命军[M].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929.52.
[15]吴相湘.容闳欣建民国肇建[A].台北.民国百人传(第1册)[C].332.
[16]刘成禺.先总理旧德录[J].国史馆馆刊(创刊号).
[17]黄季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礻右右
@②原字左言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