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陈钊 | 浅议抗战军工史研究的学术体系

作者:陈钊 发布时间:2025-08-06 字体: 打印
作者:陈钊
发布时间:2025-08-06 打印
 
编者按:军事工业在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代表性,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角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军事工业的建设与发展深刻反映了中国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的科技发展脉络,是阐释科技兴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入点。鉴于此,本刊特邀五位学者,从学术体系、视野与路径、理论探索、中共根据地、国民政府的军事工业等角度进行讨论,希望以此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毛泽东在名著《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不可能速胜,必须进行持久战的四大因素之一是“敌强我弱”。有关日军训练有素、单兵作战能力强等方面的研究,已所在多有,但日军的“强”显然不止于人,还表现在“物”的方面。抗战时期,无论是武器装备的制造,军需品的后勤补给,还是交通道路的建设、养护,乃至后方厂矿的开发、运营,凡此种种,日本具有明显优势,乃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又以军事工业的强弱对比最为直观、鲜明。
 
 
 
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有学者、行业主管部门着手搜集、整理抗日战争时期军事工业(以下简称“抗战军工”)的资料;21世纪以来,不少学者投身相关领域的研究。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更以抗战军工史为重要方向,陆续举办“纪念人民军工创建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全面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业——第四届回望与前瞻学术沙龙等活动;在研究生培养中开设抗战军工史专题课,制度化推进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然而,什么是军事工业史?抗战军工史的研究对象、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抗战军工史研究?深化研究的路径何在?这些有关抗战军工史研究学术体系的核心问题,似还未见学者有较系统的论述。对学术体系的讨论,不仅是抗战军工史研究本身的需要,更关乎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工业发展道路的诠释、关乎抗战研究的深入。笔者不揣谫陋,贡献孔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 抗战军工史中的基本概念
 
 
 
近代中国军事工业的活动源于晚清洋务运动,但“军事工业”一词出现得要晚些。据不完全检索,1916年,“军事工业”一词在中国报刊出现,指“制造军用品”的工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工业”的内涵、外延不断变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研究者将工业分为19类,第18类为军械工业,指“一切直接有关国防利器之工业”。也有学者以国防工业指称与军事有关的工业,认为国防工业不仅限于“军需品的制造”,而是包括燃料工业(焦煤工业、石油工业)、五金工业(钢铁工业、铜铝工业、机械工业、军需工业)、化学工业(盐碱工业、发酵工业、橡皮工业)、纤维工业(纺织工业、制革工业、制纸工业)、食品工业(面粉工业、制糖工业、榨油工业、罐头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水泥工业、木料工业、砖瓦工业)在内的大工业。
 
 
 
从政权机构设置中,也可一窥军事工业概念演变的轨迹。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下设海军署、航空署、军需署、兵工署,分管有关军事的工业企业。海军署下的总务处负责管理各海军造船厂和部分飞机厂;航空署下的管理科管辖航空工厂;军需署分管军用被服厂、军用粮秣厂、军用布呢厂、军用皮革厂;兵工署直辖兵工厂、制药厂、硝磺厂。1932年冬,中共的机构中也出现“军事工业”一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下设军事工业局,局长毛月生。其管辖范围,除武器制造,也包括“斗篷”生产。根据地军事工业涵盖的品类虽比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各署的少,但范围都包括武器生产和军需制造。
 
 
 
最能直接体现“军事工业”一词外延的,当数1984年10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设立的中国军事工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这是1861年清政府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近代军事工业在中国出现以来,以政府名义设立的第一个军工史资料整理与研究机构,其征集范围,除兵器、航空、舰艇、电子、核、导弹外,还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等相关行业。1990年,中国军事工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公布拟编纂的中国军事工业历史资料丛书名称:《革命根据地兵器工业》(2000年正式出版时定名为《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清末至民国时期兵器工业》《核军事工业》《航天军事工业》《电子军事工业》《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舰艇工业》《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学技术》《机械军事工业》《冶金军事工业》《化学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军事工业》《轻工军事工业》《纺织军事工业》《石油军事工业》《建材军事工业》。从这套丛书的涵盖范围看,军事工业的外延进一步扩大。1989年,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爱萍在第一次军工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上也说,从红军游击队起,军工就不仅管武器装备的制造,还管吃饭、穿衣。
 
 
 
大概是基于上述史实,《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军事工业”定义为“将原材料加工成军用品的工业”,包括国防工业和军需工业两大门类。国防工业为武装力量研制生产武器装备,军需工业为武装力量研制生产被服和装具。具体而言,国防工业包括核工业、兵器工业、航天工业、航空工业、舰艇工业、电子工业等,军需工业则包括装具工业、被服工业等。《大辞海》将军事工业等同于国防工业,均指研制和生产武器装备、军用器材、军队生活用品,以及国防所需特殊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军需工业等。
 
 
 
鉴于此,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史研究,既要关注武器装备的研发、制造,也要关注军粮、军服等军需品的生产与储运,具体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军需工业等部门。就所属政权而言,抗战军工史既研究国民政府军事工业,也研究根据地军事工业,同时兼及日本军事工业、沦陷区军事工业。
 
 
 
二、 抗战军工史的研究内容
 
 
 
对于军事工业,中共一方面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不是物,另一方面也要求各根据地大量制造手榴弹、地雷、土炮等群众性武器,以便“依靠这些武器的数量,使敌人到处因我们的手榴弹、地雷、土枪、土炮而疲于奔命”,并强调这是“在今天坚持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唯一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军事工业事关抗战前途,无论什么高妙的战略战术,最终都要依托武器装备、军需物资落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军工史研究成果是抗战史研究的“终审判决”。开展抗战军工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既有研究成果,抗战军工史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武器研究。过往的抗战史研究,偏重人和事,而较少关注物及其生产。近年来,研究者从关注人的运筹帷幄、探讨国共日伪各方战略战术,转向注重物的生产、使用。而武器和军需品无疑是抗战时期最重要的物资,军事工业自然也是最重要的工业。抗战军工史研究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抗战史研究开始从人转向物,进入一个新阶段,拓宽了抗战史研究的范围。全面抗战时期,日军凭借小巧的掷弹筒,在近距离作战中常常压得八路军“战士抬不起头来,甚至造成很大伤亡”,严重影响其近战优势的发挥。当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也仿造出掷弹筒和掷弹筒弹后,难题迎刃而解。这类典型武器改变战场态势的例子不在少数,亟需学者的细化研究。
 
 
 
(二)工业史研究。抗战军工史既是中国军事工业史的一个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抗战军工史研究,可充实新工业史的研究。近年来,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相当热闹的工业史又引起学者的关注。有关近代烟草工业、纺织工业、电力工业、军事工业的论著不断问世。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史资料整理与研究者,以行业中人居多,新近的工业史研究者则多为史学出身。研究者依靠陆续整理出版的工业史资料,在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上均有突破,建立起新工业史研究领域。在这股新工业史研究潮流中,军事工业史一马当先,其中尤以兵器工业史成果较为丰富。
 
 
 
(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源于晚清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抗战时期,无论是国民党统治区,还是中共根据地,最能体现现代化水平的行业,无疑是军事工业。因此研究战时军工,既对深入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缘起。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军工厂西迁,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军工生产基地。这些军工厂不仅有力支撑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而且大多在1949年后被新中国接收,成为新中国承接苏联援助,建立自身军工生产体系的基础之一。因之,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业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地军工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地军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到抗战胜利前夕,各根据地已拥有大小兵工厂130余个,职工近2万人,军工行业培养出一批懂得“管理工业和做生意”的中共信任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多成为军工乃至整个工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者。
 
 
 
全面抗战时期,无论根据地,还是国民政府的军工生产,都面临着原料短缺、技术人员匮乏等层出不穷的困难,但军工人员还是迎难而上,利用当时当地的条件,调整生产方针、产品种类,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尽力满足前线的需求。八年积累下来的经验,颇堪借鉴。尤其是1939年后的根据地军事工业,在日伪顽的重重封锁中,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既有条件,组织技术攻关,陆续实现八一式马步枪批量生产、缸塔法制硫酸、焖火法韧化白口铁等重大突破,在研制和生产具体军工产品的实践中,形成一整套极端条件下组织军工科研、生产的经验和制度,为当今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路径。
 
 
 
三、 抗战军工史研究的主要路径
 
 
 
抗战军工史的研究中,对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军需工业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即便是积淀较为丰厚的兵器工业史研究,无论是史料的发掘,还是议题的开拓,空间仍然很大。
 
 
 
深化抗战军工史研究,需要拓宽研究视野。近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在研究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日本侵略的研究,其中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日军的战略战术。比如,日本在战略上积极准备侵华,其军事工业如何因应?战时日本的军事工业规模几何?军工企业如何运作?对其侵略活动的支撑作用多大?虽然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不久,北平即有杂志刊登长文,介绍日本军事工业概况,例如1942年,毕业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龚德柏出版著作,研究日本的“飞机生产力”“军械生产力”,但当代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还不算多见。反倒是一些日本左翼学者,如小山弘健、林克也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即开始深入研究。其中小山弘健出版了多部日本军事工业通史类著作,对抗战时期日本军事工业史多有论述,值得中国学者关注和译介。此外,抗战时期沦陷区和日本殖民地的军事工业,虽然相对日本本土规模小且体系不完善,但为日本的军事侵略提供了相当的支持。如伪满洲国军政部监督管理的奉天造兵所,直接归日本人管辖的“满洲火药株式会社辽阳火药制造所”等,目前相关研究还不多,今后也应得到重视。
 
 
 
抗战军工史既是中国近代军工史的一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工史的一部分。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包括日本在内的各主要参战国军事工业的比较研究,从军工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军民如何依靠落后的武器装备和薄弱的军事工业基础抗击日本侵略14年,可以更具体地凸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反法西斯盟国的敌后战场之武器来源,在横向比较中总结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独特贡献,从物的角度分析根据地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深化抗战军工史研究,在现有基础上广泛搜集、整理海内外史料仍是绕不开的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原兵器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行业部门的组织和推动下,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重庆市档案馆、山东省档案馆等单位陆续开放一批军事工业史档案,出版了大量兵器工业、航空工业、冶金军工史料集,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业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因种种原因,当时复印出来的原始档案未编入资料集公开出版的不在少数。目前,这些原始档案多保存在原军工史资料整理者手中,有的已流入民间。当时的资料征集者现在年事已高,若再不进行抢救性搜集和整理,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就可能湮灭在历史之中。与档案的整理、出版同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军工行业管理部门还组织老同志开各种座谈会,留下一批录像带、录音带,仅兵器工业部兵工史编审办公室就录制了近30盘,所谈细节颇有未见于已刊纸质资料者。此外,抗战时期的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规模虽小,但在物资、人员诸方面涉及苏联、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俄、英语种的海外史料自然也不可忽视。
 
 
 
田野调查与数字史学方法的结合,也不失为推进抗战军工史研究的有益尝试。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业,无论国共,都有大量遗址遗迹。重庆的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包括原国民政府兵工署的5座兵工厂旧址和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生产车间旧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杨家庄炸弹厂数个生产用房完整保存至今。陕甘宁边区茶坊兵工厂不仅旧址仍在,连周边自然环境也变化不大。即便是新四军五师这样斗争环境相当险恶的军队,其军工遗址仍有迹可寻。除了保存至今的遗存,还可挖掘相关的图片资料,互相比勘,再结合文字材料,勾画出其规模。在此基础上,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军工生产场景。
 
 
 
仿真科学与技术是“以建模和计算理论为基础,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建立研究对象的系统模型,并以计算机系统、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分析工具,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设计、运行和评估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多应用于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交通、军事等领域。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工具,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大数据在社会史研究中独具优势,人工智能擅长研究者与史料的互动。随着工业史、科技史研究的兴起,虚拟仿真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可大大增进研究者对历史场景的理解。历史研究首重“求真”,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历史,是对研究者的一大考验。在涉及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的军事工业史领域,文字描述有时颇为无力。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还原经典产品的生产流程、工艺,如晋察冀根据地的缸塔法制硫酸,焖火韧化白口铁技术。同时,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生产流程、工艺的过程,也是依据相关科学原理,验证文字史料真伪的过程。因此,虚拟仿真技术不仅是研究的辅助工具,还兼具方法论意义。
 
 
 
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本硕博人才培养,是深化抗战军工史、乃至中国近代军工史、世界军工史研究的根本出路。抗战军工史研究需要学科交叉人才,应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既熟悉史学研究前沿、方法,又了解军工科技、企业运行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开展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军工单位的合作,挖掘各大军工集团在军工史、军工文化方面的需求,形成人才培养、就业的完整链条,吸引学生就读,为学科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结 语
 
 
 
抗战军工史是以抗日战争时期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生产、军需品的制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分支。抗战军工史研究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成为抗日战争史学科的学术增长点,是近几年的事。其研究旨趣,首先是通过对敌我双方军事工业发展、演变历程的探讨,从物的角度诠释抗战胜利这个“历史转折点”是如何形成的。当然,“史学即人学”,物的背后还是人,对抗战时期国共、中国和相关各国军事工业道路的比较研究,离不开对具体的人的分析。
 
 
 
其次,是推动中国特色军工发展理论的构建。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引领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潮流,构建起一个以美、英、德、法等西方军事工业强国为核心的全球军火市场,通过对人才、技术、设备和原料的垄断维持其优势地位,并通过精心构建话语体系,神话西方各国的军工发展历程,强调其军事工业的发达源于西方资本主义“优越”的政治、经济制度,贬低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军工发展道路。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突破西方话语体系,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熔文本解读、田野调查和虚拟仿真等方法于一炉,结合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自身的发展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发展理论。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5年第2期,注释从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