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一般文章

赵云田: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古典诗歌里的春天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9-04-02 字体: 打印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9-04-02 打印

寒冬慢慢退去,暖春渐渐走来。在这冬春轮换的时节,我找出吟咏春天的诗歌阅读。那一派春光、柳绿花红的景色顿时浮现在脑海中,令人兴奋,全身也仿佛充满了活力。

 

最早歌吟春天的诗收集在《诗经》里。《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采自民间乐曲,是王都附近的乐曲,是祭祖祀神的乐曲。可惜的是,这些乐曲都已失传,只留下了文字供后人欣赏。

 

《诗经》中对春天的吟咏大都和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小雅·采薇》中的诗句,写一个戍边战士离开家乡时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色:杨柳柔细的枝条在春风里轻轻地摇摆。从景物的描绘中人们看不出战士内心的凄楚,反而是为了保卫家乡流露出的明快心情。“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这是《小雅·出车》中的诗句。诗中描写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春天终于来临,红花绿草一片繁茂。鸟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采蘩的姑娘们热热闹闹。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打了胜仗的出征战士押解俘虏归来了。春天的美丽和战士愉快的心情融为一体,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中也有许多是吟咏春天的。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官署,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在汉乐府民歌中,《古诗穆穆清风至》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诗中写道:“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人们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站在路边,清新的春风吹动着她的衣襟。她那外衣的颜色和嫩绿的春草相互辉映,春草在温和的清风中更加舒展和柔美。原来,这位少女是在盼望着她的亲人归来,美丽的春景反衬出她内心的期望和焦虑。

 

两晋的乐府民歌中,有一首对春天的描写很有特色。“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一连用了三个“春”字和“多”字,写出了春天的植物、动物和自然景况,最后落实到人的身上,情景交融,意味深长。有人曾这样解释全诗:“春暖花开时节,野外林中花木争奇斗艳,明媚可爱。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鸟儿的鸣叫声显得孤哀凄绝。拂面的春风令人醉,多情的它似乎善解人意,轻轻撩起游春少女的衣衫。”可是,为什么在春天这美好的时节,鸟儿的鸣叫声却显得孤哀凄绝?难道是诗中的少女没有等到意中人而心境不佳,才感到自己的孤寂?

 

南北朝陆凯的《赠范晔》一诗读起来又是另一种感受。陆凯是鲜卑人,在北魏做官。他与南朝著名史学家范晔友好,常有书信往来。尽管当时南北朝处于敌对状态,陆凯与范晔却不断通信,互相倾诉衷肠。北魏景明二年(501),陆凯通过驿使,把一支梅花捎给了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就是寄梅送春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就曾超越了国别民族的界限,表现出真挚的情谊。诗中虽然没有写出具体的春景,但是一枝折梅却使人想到了北方早春盛开的梅花,聊赠二字更使人感受到这首诗意境的深远。

 

歌吟春天的诗歌在唐诗中数量众多。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在唐诗中,既有将春天的描绘和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也有整首诗都是吟咏春天,反映了诗人美好的心境。这和《诗经》以及汉朝乐府民歌有很大的不同。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在《春晓》中这样描写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短短二十个字把春天的人、鸟、风雨、落花都写了出来,是那样的明畅。前两句写人在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到了天明,被四处响起的鸟鸣声唤醒。后两句写昨天夜里的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美丽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有因有果,因果相袭,加上丰富的想象,把一幅春日风景图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写了许多首歌吟春天的诗。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生活平静,心情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其中的第六首色彩尤其鲜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从诗中可以看到:在黄四娘家的院落里,似锦的春花一片又一片,遮掩住了小路;繁多的春花洋溢着芳香,密密层层压弯了枝条;各色的蝴蝶绕着春花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树上的黄莺也赶来凑热闹,欢快地鸣叫声是那样圆润柔美。院落、春花、小路、枝条、蝴蝶、黄莺,加上花的芳香和鸟的鸣叫声,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钱塘湖春行》中,他写春天的杭州西湖别是一番景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写得很直白。先是从静态上交待了地点和所看到的湖面和云层: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随后从动态上进而写出了所看到的春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接着又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后点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地点景色: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读完全诗,读者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杭州西湖的春景图,使人感到生意盎然、美不胜收。

 

唐代杰出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也描写了美丽的春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既有鸟鸣声声,也有绿草花红,交相辉映;还有那水边村寨、山麓城郭酒店的旗幡飘动;更有那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蒙蒙烟雨中,宛如一幅明媚的江南春光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宋诗成就不如唐诗,但宋诗中描写春天的佳作也不少。朱熹的《春日》就很有意境: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短短四句诗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为了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景一时间都换了新颜。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感受到东风的温暖,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彩色的春天。万紫千红总是春,成为吟咏春天的佳句,在后世广为流传。

 

元明清三代也出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诗词。比如,元朝著名的文学家白朴在《天净沙·春》中以绘画的技巧描写了春天:“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人们从这首小令中感受到了阳光和暖,东风温柔;看到了春山的桃红柳绿,轻轻摇摆的杨柳条和秋千,以及空中的飞燕,小桥下飘满落花的流水;听到了黄莺清脆的鸣叫声。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清朝的卢道悦《迎春》一诗也值得称道:“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写出了春满人间的大好景色,表现了人们蓬勃向上的心情。

 

歌以咏志,大量歌吟春天的古典诗歌反映了炎黄子孙热爱国家、热爱家乡,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重视友情、亲情、乡情的可贵品质。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不仅要歌吟春天,更要以实际行动,在四季之首的春天,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此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329日第八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