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2日至16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亲身感受到中国民族史研究走进被称为“塞北江南”的宁夏,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8月11日中午,我从北京乘火车到达银川,宁夏朋友把我接到住地。下午,朋友陪我到银川市内走走。在漫步中,我发现在银川市的街道两旁,国槐树分外醒目。那高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以及成一条直线似的向远方延伸,在晴朗的天空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尤其是一朵朵盛开的白色小花,散发出阵阵幽香,更是别有韵味。我问朋友:“街道上怎么这么多国槐树?”朋友告诉我:国槐是银川的市树,它们栽种容易,生长期长,能够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此外,国槐形态美观,深受广大市民群众喜爱,具有较高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所以广泛种植在城市中,代表了银川市城区的风貌。朋友还说:沙枣树也是银川的市树,这种树抗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强,大多种植在乡村,代表了银川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我听后笑着问:“有市树也得有市花啊?”朋友回答:“银川市花是玫瑰和马兰花,分别代表了银川市区和郊区的城市风貌。玫瑰耐干旱,适应本地水土;马兰花生命顽强,代表了银川人勇敢、善良、坚毅、宽容的品质。我还问朋友:“宁夏什么时候被称为‘塞北江南’的?宁夏名称起于何时?”朋友对此解释说: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今宁夏全境属于被称为“朔方”的一部分。战国时,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立北郡,管辖乌氏县和朐衍县两县,宁夏地区始有行政设置。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开始推行移民屯垦,引黄河水浇灌土地。汉朝时宁夏属朔方刺史部,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十六国时,为匈奴铁佛部首领赫连勃勃所建大夏管辖。北魏、北周时期,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加之银川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水利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在6世纪后半叶就开始种稻,遂有“塞北江南”之誉。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朋友还介绍了银川市的历史:银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银川市简称“银”,古称“兴庆府”,别称“凤凰城”,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是古丝绸之路商贸重镇。通过朋友的详细介绍,我不仅知道了银川的市树和市花,也明白了“塞北江南”的称呼以及宁夏得名,是历史上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开发经营这片土地的结果。我对宁夏和银川市以及祖国的大西北顿生深深的敬意,也认识到中国民族史学会在银川召开学术讨论会,再合适不过了。
12日上午,学术讨论会举行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汝信,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委员马启智先后致辞。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杜荣坤作了《开拓民族史研究新局面,再创辉煌迎接新世纪》报告。开幕式后,用了两天半的时间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并举行了闭幕式。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市的专家学者90余人与会,提供论文50多篇。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当前民族史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脉络与特点、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与地位等内容。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及以白寿彝先生为会长的新一届学会领导集体。
15日至16日,学者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银川市南关清真寺、镇北堡西部影城和西夏王陵。银川南关清真寺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南街,离我们住地不远。15日早饭后,我们先到这里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楼顶正中耸立的一大四小绿色穹隆顶,顶端高悬着新月标志。大殿前两侧分别修建的用以召唤信众礼拜的“宣礼塔”,约有几十米高 。宣礼塔中部还修有一座喷水池,直径约有十多米。朋友见我看的很专注,便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他说:宁夏回族自治区有清真寺3000多座,银川市著名的清真寺有十多座。南关清真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在宁夏回族人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与新疆喀什艾提尕大清真寺、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银川东关清真大寺,并称为中国四大清真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主殿建筑高26米,上层大殿可容1300余人同时作礼拜。下层设沐浴室、小礼拜殿、女礼拜殿、阿拉伯语学校、阿訇卧室、会客厅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精致典雅,宏伟壮观。每逢集体礼拜日“主麻日”或每年回族传统节日时,就会有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在这里聚会,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南关清真寺不但是银川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而且还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健康教育基地,促进了社区发展和穆斯林群众的健康生活,也是该地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观。我一边参观一边听朋友详细的讲解,银川南关清真寺那精致庄严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典雅明快的绿色顶棚,整体洁白的外观,还有那绿树成荫的幽静庭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久久不能忘怀。
15日下午,我们参观了镇北堡西部影城。镇北堡西部影城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距银川市中心区35公里。我们到达这里以后,放眼四望,充满了古朴、荒凉的特色。据有关人介绍,明弘治年间(公元1500年),镇北堡始建,是著名的边防要塞。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宁夏发生大地震,震毁镇北堡,便在距镇北堡不远的地方修筑了新堡。 1982年,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由谢晋执导的电影《牧马人》来此取景,影片获得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奖。1993年9月,张贤亮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内,我们看到了拍摄过部分影片的场景和道具,比如《红高粱》中的月亮门、酿酒作坊、九儿居室和九儿出嫁时乘坐的轿子、盛酒的大缸碗具等。
16日上午,我们参观了西夏王陵。据介绍,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其中有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约30千米处,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他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此后,在西夏国存续期间,除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末主李晛之外,每一任皇帝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明代洪武年间,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发现。1938年,德国飞行员乌尔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将他在中国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国飞行》一书,其中在银川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了西夏王陵。我们看到,西夏王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参观完西夏王陵,我深深感到: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也为中国民族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西夏学”的出现,就是最好的明证。(本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29日“社科院专刊“家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