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期刊 >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二十六辑

作者:近代史研究所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6-06-26 字体: 打印
作者:近代史研究所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6-06-26 打印

[本期全文]

 

 


[标题]历史演变的模式:中国的国家与社会(1839-1949)
[作者]魏斐德  崔志海译
[提要]我将要探讨的四种模式是:19世纪地方主义在东方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军间主义的演变;同治时期儒学统治地位的恢复及其在国民党时期的再次出现;从晚清到20 世纪50 年代初地方精英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这整个时期里国家权力对社会进程的渗透的不断加强。这四种模式与中国社会控制制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可通过20 世纪警察部队的形成得到验证。


[标题]太平军的远方同盟军:1853-1855 年上海与广州的叛军及其同缔约国的相互作用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宇和  周育民译
[提要]1853年3月20日,太平军攻克了南京。9天以后,太平王入城,宣布它为天国的首都。这极大地鼓舞了沿海地区的对政府不满的人们。秘密会社纷纷拿起武器反对它们的政府,并在上海和广州这两个商业中心成功地发动了两次较大的叛乱。


[标题]孙文的地方自治制度论
[作者]横山  英   刘世龙译
[提要]从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改组为国民党,特别是1916年(民国5年)的护法运动开始以后,孙文在其讲话、著述、政纲中不断地强调了地方自治的重要性。地方自治论成为三民主义尤其是民权主义的构成要素。本文通过对孙文的地方自治制度论的宗旨和特征的考察,加深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标题]东西方对立的孙逸仙现
[作者]白吉尔  葛夫平译
[提要]1979 年10 月,天安门广场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肖像旁边的毛泽东肖像被孙逸仙像取代了。这一调换宣告了一个新时代——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始。邓小平能为其四个现代化政策找到一个什么样的保护神呢?孙逸仙(1866一1925) 不是他那个时代根据西方模式设计并在西方帮助下实现的现代化的积极捍卫者吗?于是,中国史学家对中华民国(1912年)的缔造者孙逸仙的生平、思想及活动进行了更为广泛的研究,以便从历史上为邓小平政权及其政策找到一种新的合法依据。


[标题]国民党的性质(上)
[作者]齐锡生  徐有威 曾忠梅译 徐有威校
[提要]假使国民党的军事形势趋于恶化以及政府倡导的平等主义在走下坡,那么国民党领袖们防止党全面崩溃的唯一办法似乎就是加强党,使之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工具。假如拥有一批有能力的且富有献身精神的干部,那么可以想象,国民党领袖们就能改变中国国内的政治进程,即将穷兵黯武的方针变为强调意识形态和组织的方针。通过动员和宣传,该党可以继续孤立那些拥有传统的军事势力的人,并且最终使军事势力和国内的政治进程相分离。然而历史最终表明,国民党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过,它失败的原因仍有待充分地探究。


[标题]田中义一内阁的对华政策与张作霖被刺事件
[作者]大江志乃夫  林卫平译 肖苏校
[提要]编者按:1928 年张作霖被刺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以武力将东三省从中国肢解出去的一次尝试和预演。日本大江志乃夫的《炸死张作霖一一昭和天皇的统帅》专著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田中义一内阁上台、召开东方会议制定“ 满蒙分离政策”、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为推行国策悍然炸死张作霖的史实,特别是详细揭示了日本统治集团内部三种政治力量一一元老、田中内阁和军部围绕处理张案的意见分歧与争斗激烈的内幕。它告诉人们:实行"统帅权独立"的天皇制是日本军国主义肆意侵华又掩盖罪行的根源所在。本译文择该专著主要部分译出,其中许多新史料对研究20世纪20年代中日关系史具有参考价值。


[标题]日中战争的爆发和近卫文鹰的"国际正义"论——走向建立东亚新秩序的进程
[作者]庄司润一郎  林卫平译 肖苏校
[提要]1937年6月4日,日本国内外期待的第一届近卫内阁诞生了。此时,近卫首相强调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基于"国际正义的真正和平","而不是单纯维持现状的真正和平"。记载这一具体方针的备忘录至今还保存着。


[标题]介绍俄罗斯学者的两篇论文
[作者]薛衔天
[提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当时为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于1991 年签订的两所合作协议中有一项合作内容,即两所轮流举办以两所学者为主的中俄双边学术讨论会。随后不久,苏联解体。苏联科学院首先面临的是体制转换问题。


[标题]1941一1942 年中国的国家体制和苏中关系问题
[作者] P. A. 米罗维茨卡娅  杜.华译  李玉贞校
[提要]在国内外的政治学和开史文献中,有关战争、革命、社会文明的进化过程对大国和小国.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国体所产生的影响这类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始终很薄弱。本文拟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以1941-1942 年苏中关系为例说明国家体制和战争的相互影响。


[标题]30-40 年代远东的苏中泾济关系
[作者]H. 罗曼诺娃  于东林译
[提要]苏中关系史和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紧密相关。其最重要的方面,是苏联对这一斗争的坚决支持,它在中国的困难年代给予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本文着重探讨我国历史文献尚未充分研究的苏联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援助问题、远东的苏中经济关系,以及日本占领东北前夕和占领期间该地区的经济状况。


[标题]近代华北的土地经营与商业运行的特征
[作者]小林一美  孙晓青 孙青译 张士义校
[提要]70 、80 年代,日本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又蔚然成风,近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农田管理的性质和市场结构、民间信仰的特征、乡村理论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再次被日本学者当作重要的课题而重新加以研究。


[标题]苏军在远东的战斗行动
[作者]罗申  李金秋译
[提要]8月9日凌晨,苏联武装力量转入进攻。空军对铁路目标、防区、行政政治中心哈尔滨和长春,以及罗津、雄基和清津等港口实施了沉重的打击。第一天,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主力就向前推进了50 公里,机动部队则推进了150 公里。在第36集团军的行动地段内遇到了最大的困难。集团军各部分两路进攻:主力由旧楚鲁海图伊地区直指海拉尔,部分力量则由奥特波尔地区指向满洲里和扎费诺尔市。突击部队顺利地渡过了额尔古纳河,沿公路向海拉尔推进。由B. A. 布尔马索夫少将指挥的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在进攻中打先锋。


[标题]传教士与官吏——19 世结末中国教育改革先驱
[作者]阮桂雅  黄庆华译
[提要]中国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挫败,所以在1860年代初开始推行"自强"政策,或者说"洋务"政策。这次有时被称作"第一次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目的并不是进行一次如10 年后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深刻的制度变革,而是为了使国家掌握军事、外交和经济方面的技术。


[标题]日军战俘学校——大同学园园长汪大捷先生的足迹
[作者]桐生润三  金海兰译
[提要]过去日军曾侵占了中国的东北部(旧满州,伪满州)。随后于1937 年(昭和十二年)7 月7 日开始大规模地侵略中国本土。在此期间,中国国民党政府于次年(1938年)为收容日军战俘在西安创立了军政部第一俘虏收容所。最初被收容到这里的是空袭南京时被俘的日本空军士兵。


[标题]纠偏创新、启迪思路——评介冯兆基著《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
[作者]郭大风(239)
[提要]澳大利亚学者冯兆基博士撰写的《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以下略作《军事》)英文版问世后,"在国际上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该书联系辛亥革命,论述新军的兴衰变迁,其价值既体现在对新军系统详实的刻划上,也反映在从军事角度阐述辛亥革命上;对中国文武关系演变等问题的思辨也颇有新意,从而在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领域里独树一帜。


[标题]史景迁著《近代中国探索》
[作者]斯蒂芬. B. 波尔特  杜继东译
[提要]本书的确是一部很好的近代中国史纲,我们应该对之进行长期的研读。"近代中国"以何时为起始?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始于1850 年,当时西方帝国主义迫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二是认为始于17世纪中叶,当时最后一个传统王朝开始了由盛到衰的周期性循环,西欧人和俄国人对中国边界的统一构成严重的威胁。史景迁对近代国家所下的定义是"既完整又有接受力,对自身的独立性非常确信,同时又能同其他国家平等参与新市场的拓展、新技术和新思想的运用。"


[标题]迈克尔. Y. L.卢克著《中国布尔什维主义的起源:形成中的一种意识形态(1920-1928) 》
[作者]格雷戈尔·本顿  杜继东译
[提要]在研究中国共产主义的早期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它是从莫斯科传过来的,还是它在北京和上海被接受的。换一种说法,即共产党怎么是这个样子,怎么会中国化?在德里克、沙培德和其他人使我们注意到其内在根源之前,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舶来品,是共产国际带给中国的。


[标题]叶文心著《中华民国的文化与政治(1919一1937)》
[作者]阿里夫·德里克  杜继东译
[提要]本书对日益增多的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著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贡献。我认为,这是把中国近代史上的高等教育问题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有别于深入研究单个问题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历史学家们承认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重大作用,但他们基本上忽视了知识分子活动中的这一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本书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本书的研究细致入微、精辟入里,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可读性很强。


[标题]托马斯. G. 罗斯基著《战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罗伯特. Y. 恩格  杜继东译
[提要]托马斯. G. 罗斯基的这本书是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大贡献。书中包含了罗斯基对战前中国农业和非农业生产、投资、消费、货币供应和人均产值等的新的综合性评价。罗斯基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中国的经济在1912一1937 年间没有停滞或衰退,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势头使它度过了困难的战争年代,并促进了1949 年以后它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标题]托马斯. G. 罗斯基著《战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古炎民  杜继东译
[提要]当我阅读史景迁的《近代中国探索》时,我常常想到一点:中国的党史是过去的继续和延冲。这种看法在罗斯基的新书《战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再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我们认为史景迁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一些推测的成份,那么罗斯基的研究则以更坚实的实证为基础。正是这种实证的态度使作者能够否定或修改许多关于19世纪末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看法和解释。


[标题]凯文. P. 莱恩著《主权与现状:中国的香港政策的历史根源》
[作者]彼得·韦斯利一史密斯  杜继东译
[提要]莱恩的论题是,中国素来对香港主权的要求与不愿打破现有安排的作法之间的矛盾关系。中国对香港政策的特点是妥协和灵活,尽管目前的事态发展造成了一些困难,但妥协性和灵活性也许会继续保持下去。本书风格平实、立论确当、对历史的研究清晰而简明。作为对香港问题及真历史进程和政治环境的全面介绍,本书与己出版的其它著作同样出色。


[标题]凯文. P. 莱恩著《主权与现状:中国的香港政策的历史根源》
[作者]诺曼·迈因纳斯  杜继东译
[提要]本书考察了自1912 年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作者认为,尽管中国领导人和外交官在公平讲话时均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完全恢复中国的主权,但中国的实际行动一直受到这两个方面的主导:谨慎从事,以期被视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认为保持香港的稳定能给中国带来经济利益。1950 年以来,中国政府也一直关注着针对香港的任何行动对台湾的影响。作者的分析以现有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权威著作为基础。作者没有提供任何新论据或对历史资料的新解释。作者没有对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例如.1929 至1936 年中国和香港为签订商业和关税协定而进行的未获成功的谈判; 1950 年英国承认共产党新政府后中英之间进行的谈判等。


[标题]近代改革者伍廷芳
[作者]万燕编译
[提要]清末民初的重要人物伍廷芳是中国政府政体中先锋派改革家。


[标题]从波茨坦到冷战:三巨头外交(1945-1947)
[作者]万燕编译
[提要]东西关系近期的发展不断提出了一些问题,它们均针对1946年结束二战的一系列和平谈判所一直保持的平缓不动的局面:如此强大的德国为什么竟能容忍这种局面?美、苏、难道就有权支配其他弱小的欧洲势力的命运吗?世界的超级霸权能够和平共存吗?


[标题]1992 年日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宫回道昭  张永江译 王士花校
[提要]众所周知,目前近代中国研究正处在转换时期。与以往以革命史框架为前提的研究不同,新的研究者多从其它角度进行探讨。尽管如此,新的研究也刚刚起步.整体上仍处于浑炖状态,但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才更有必要不去人云亦云,而是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情况。


[标题]日本中国近现代妇女史研究状况
[作者]石川照子  李宏 陈曼娜译
[提要]本文的目的在于综览日本中国近现代妇女史研究的状况。不过,这里讨论的中国近代史限于清末以后(具体为鸦片战争以后)时期。在日本,存有一些战前有关中国妇女的研究和记述,而其中比较多的是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史角度对缠足、同姓不婚、多妻制、婚姻风俗以及从告制史角度对婚姻法及其它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另外,关于女工及其政治参与的记述随处可见(关于以上诸问题,参考下面第一个大问题的第四个小题)。但正规研究开始于战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本文想集中介绍20 世纪40年代末期以后的研究情况。以下依主要的文献目录和通史、概论的次序分类加以介绍。


[标题]外国在华机关公团名汇(十一)
[作者]黄光域辑
[提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