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

郭辉: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锻造抗战精神的?

作者:郭辉 来源:《历史评论》 发布时间:2021-11-02 字体: 打印
作者:郭辉 来源:《历史评论》
发布时间:2021-11-02 打印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施坚定的政治主张、运用正确的战争策略、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践行模范的牺牲奋斗,锻造出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鲜明昭示,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段伟大的历史,背后总是贯穿并熔铸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锻造了伟大抗战精神。

坚定的政治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早在1922年7月,中共二大即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主张,以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为己任,积极展开反侵略斗争。1926年党领导发动大连福岛纺织株式会社工人大罢工,用实际的反帝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党领导各地民众开展反日斗争,并贯以“誓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被压迫民众的运动方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侵占中国东北,党随即提出抗日主张,呼吁“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4月15日,党正式对日宣战,“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号召全国民众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去,并在白山黑水间领导组织抗日联军,抵抗日本侵略。东北抗联肩负民族希望,以视死如归的气概树立起不屈的精神旗帜,点燃抗日战争的星星之火。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长征途中的中国共产党,尽管处于国民党围堵的险恶环境中,仍毅然发表“八一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提出“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主张。在党坚定的抗战主张感召下,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广泛宣传了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思想,准备了人心,准备了干部。

七七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事变发生第二天,党即通电全国,呼吁:“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党将民族利益摆在首位,大力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全国声明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积极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并成功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党领导下的各支抗日武装浴血奋战,取得平型关、阳明堡、长乐村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的胜利,给日军以有力打击,提振了国人信心,成为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1941年,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中指出,党“已成为团结全国抗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他的政策,关系全国抗战的成败与全中国人民的命运”。

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党坚决反对任何妥协投降的卖国行径。东北沦陷后,党批评国民党“在中国民众被日本强盗大屠杀的时候,高唱无抵抗主义与和平镇静的忍耐外交,充分的表现了他们无耻的屈服,出卖民族利益的面目”。在党的大力推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35年华北事变后,国民党迫于压力逐渐转变对日政策。在国共合作抗日的背景下,党仍然对国民党的妥协投降行为保持高度警惕。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抗日积极性下降,妥协投降之风上升。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决“与万恶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亲日派奋斗到底”。正是在党的不懈努力下,妥协投降之风得以遏制,团结抗战局面得以维持,并迎来胜利的光明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这一坚定政治主张指引下,广大军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宁可战死至最后一人也绝不投降,展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党在抗战中坚守民族大义,坚持抗战到底,也赢得了全国人民拥护,成为民族解放的旗帜。

正确的战争策略

抗战攸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党早在华北事变后就意识到,“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1935年12月,党在瓦窑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此方针指引下,党改变对蒋政策,提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在党的积极推动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者和促成者,更是其坚定的维护者。抗战期间国民党多次蓄意制造反共高潮、破坏抗战大局,特别是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使新四军损失惨重。但党始终深明大义,落实“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方针,大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工农商学兵各界、爱国人士、海外华人华侨广泛参与到抗战中,奏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凯歌。

为更有效发动民众抗战,党还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虽然声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为维护一党私利,国民党根本不愿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处处限制和阻碍人民的参战运动,不给人民以抗日救国的权利和自由,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大众。中国共产党认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全国每一个人都能尽己之责,参加抗战。1937年,中共中央提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党坚信,“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在全面抗战路线号召下,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提供强大支撑。当时,有一位叫邓玉芬的普通农村妇女,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用可歌可泣的牺牲诠释了“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任何战争都无法取得胜利。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掀起一场可歌可泣的人民战争,用抗争和牺牲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坚韧的意志品质

全面抗战伊始,“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占有相当大的市场。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即《论持久战》中,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中国不会亡,但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他科学预测抗战需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论持久战》问世后,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极大提振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党在看到难以很快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同时,更相信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在持久战思想指导下,党抗战意志坚如磐石,即便在抗战最艰难阶段,仍能坚持必胜信念。1938年武汉会战后,敌后抗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日军意识到,“共军对我占领区的进犯越来越频繁,已成为今后肃正工作上最严重的问题”,“如不及早采取对策,华北将成为中共天下”,于是将进攻重点放在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不断开展“治安强化运动”。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不顾抗战大局,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使党在敌后的处境更加艰险。但党并未气馁,1941年,党先后提出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十大基本政策,积蓄力量,恢复元气。

党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保持强韧的抗战意志,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1943年后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经过极端困难时期的考验,党变得更加强大,成为“抗日救国的决定因素”,使全国民众对抗战前途更加乐观。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整个世界上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神圣的正义的战争,已经取得了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随后,在中共中央指示下,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发起“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抗战迎来最终胜利。

中共中央在《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提出,在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与敌后人民的艰苦奋斗是史无前例的。侵华敌军的半数是由他们之手抗击了六年,并且还要继续抗击下去,直至驱逐敌军出中国。他们是没有任何弹药与军饷的援助,但凭自己的忠诚与创造力达到了这样的奇迹”。正因党抗战意志坚定,具备永不屈服的信念,才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

模范的牺牲奋斗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全民族抗战的最早倡议者,也是始终如一的践行者。九一八事变前,党即在东北领导和组织反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数千次战斗。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党发动群众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军。1933年,党与冯玉祥等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合作抗日。1934年,党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1936年,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发表《东征宣言》,宣布红军为实现抗日将“渡河东征”,开赴河北前线直接对日作战。

图片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图为八路军开赴前线之际,一位老大爷鼓励八路军战士多杀敌 俄国庆/ 供图

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个胜利在日军军界、政界引起极大震动,“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 余公里,毙伤日军2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囚笼政策”,成功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这一战役以铁的事实有力驳斥了国民党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污蔑,蒋介石也不得不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

抗战后期,新四军发起车桥战役,打响华中反攻第一枪。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后,党更是提出“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实施“绾毂中原,控制河南、皖北”、“发展东南,控制苏、浙”和“发展华南”的策略,组织多支部队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8月,华北、华中、华南解放区和东北抗日联军发起对日大反攻,共歼灭日伪军39.87万余人,收复县城以上城市250余座,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共发动对日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万余人,其中日军52万余人,有效削弱了敌军实力,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党领导抗日军民浴血奋战,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牺牲。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将领以身殉国,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英雄群体宁死不屈,用血肉筑起不朽功勋。从九一八事变算起,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牺牲的将领共有188位,其中东北抗联75位、八路军76位、新四军29位、华南抗日游击队8位。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 年到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共损失584267 人,其中牺牲160603人、负伤290467人、被俘45989人、失踪87208人。中国共产党与日寇拼死战斗,以铮铮铁骨奋扬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全国军民树立了榜样。

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施坚定的政治主张、运用正确的战争策略、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践行模范的牺牲奋斗,锻造出伟大抗战精神。这一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鲜明昭示,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记忆与社会意识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历史评论》2021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