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本身就意味着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二十大报告)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二十大报告就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我们可以从“总体框架及其内容逻辑”“新思想及其大逻辑”等角度,来整体理解和把握二十大报告的基本精神。
一、总体框架及其内容逻辑 ——从“总体框架”角度理解和把握二十大报告
总体框架及其逻辑是对整个二十大报告的内容及其逻辑的全面系统梳理,有助于对二十大报告的整体把握。完整地讲,二十大报告的总体框架结构可分为五大板块,五大板块之间、每一板块内部之内容都具有严密的逻辑。
1.第一板块是总论
总论包括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与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在二十大报告中具有统领地位。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前提、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中所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指导思想。
二十大报告首先提出的主题,是贯穿整个二十大报告的总纲、灵魂、大道,是“宣言书”。它包括四个要点,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贯彻什么指导思想、具备什么精神状态、实现什么奋斗目标。其中一大亮点,就是突出“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它既突出了系统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百年大党精神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用伟大建党精神统领我们党的精神状态,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之所以强调精神状态,是因为在客观上我们越是接近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越是遭遇美西方国家对我国日趋激烈的围堵打压;我国发展越是处在紧要和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遇到的矛盾难题就会越多、障碍阻力就会越大、风险挑战就会越复杂越严峻,就越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在主观上具有良好精神状态。如果没有良好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只是一种空想。
报告接着马上提出“三个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有其深意。它既是二十大报告主题的内在要求,也是基于我们面对大党长期执政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面向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面临更多更大更复杂更严峻风险挑战的执政环境,所确立的二十大报告的总基调,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警醒全党、提起精神、掌握主动。
再接着,就是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取得的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总结,表明这些成就和变革是在我国历史转折、爬坡过坎、解决难题的情境下取得的,也为把握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所讲的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髓要义)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内容提供基础。其后,自然要深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一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体现为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二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三在于它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接下来就从大历史观进一步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之意义加以提升,阐述它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及其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能”“好”“行”要彼此相互理解)。上述充分表明我们党积极推进实践创新,又基于实践创新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就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概括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按照逻辑,随后就对我们党在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进而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之基本经验进行总结,这就是“两个结合”,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第一次展开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还要继续发展,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接着二十大报告就特别指出,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第一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也是第一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作出精辟概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地位、在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地位、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的引领地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指导地位,给提升和突出出来,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新境界,也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框架。
按照步步提升的逻辑,二十大报告第一次鲜明强调,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就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既然是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性成果,二十大报告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一个重大论断,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定义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中心任务;接着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这是第一次,因而是一种理论创新。沿着这一逻辑,二十大报告就从总体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谋划予以阐述。
2.第二板块是分论
分论包括二十大报告的第四到第十部分。主要内容及其逻辑是: 总论讲完之后,接下来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一”的框架,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政治建设领域,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和法治轨道;在文化建设领域,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发展道路;在社会建设领域,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需说明的是,二十大报告在讲完经济建设领域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后,接着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而不是接着讲政治建设领域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逻辑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教育、科技、人才,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决定着高质量发展,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
3.第三板块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全面保障”
这一板块包括第十一到第十四部分。主要内容及其逻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分论讲完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之后,接着就讲,要完成和实现战略部署,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是要提供“全面保障”,这就是第三板块的内容及其独特地位和作用。
首先,是国家安全保障。新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没有国家安全就根本不可能有好的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是强军保障。军强才能国安,国安才能顺利发展,才能顺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而要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最后,是国际环境保障。国家安全、强军建设都与国际环境有关,建设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命运共同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而要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第四板块是“政治保证”
为突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需要把第十五部分专设一个独立板块。这一板块的内容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二十大报告以“打铁必须自身硬”与前面部分相衔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为坚硬的“铁”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自身要硬”;“党自身要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党自身要硬”,也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党要勇于持续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自身要硬”,还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5.第五板块是以结语的方式发出“动员令”
这是二十大报告的结语部分,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动员令,意义不可低估!“动员令”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全党”的动员,从总体和根本上全党必须牢记“五个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只有掌握规律,才能赢得主动;二是对“人民”的动员,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三是对“青年”的动员,青年强则国家强,要从战略上做好青年工作,让青年的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四是对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动员,要落脚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用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和坚定信心奋勇前进上来。上述动员,既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发挥人民主体创造能动性相统一,又坚持团结和实干相统一。
二、新思想及其大逻辑——从“大逻辑”角度理解和把握二十大报告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哲学逻辑”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发现贯穿其中的一个大逻辑,就是哲学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递进、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实际上讲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哲学逻辑,是贯穿二十大报告中的哲学逻辑,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哲学逻辑,它具有深刻意蕴。
第一,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要深化和提升到哲学层面,这就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提升到了哲学新境界。这意味着要从本质上、根本上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就要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如果缺乏哲学基础的支撑,就难以从本质上、根本上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难以真正彻底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深度之蕴。
第二,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这表明要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统一来完整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形成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意味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牢牢扎根于时代和实践之中,根深叶茂,是遵循从时代到思想、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目”到“纲”、从基本到根本的逻辑思路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不能离开“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来理解和把握“十个明确”,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逻辑,否则就容易把这一思想抽象化;同时,也意味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间的理论逻辑,这一逻辑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治国理政,取得了“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成就”,基于这种基本方略和历史成就,进一步提升概括出了“十个明确”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宽度之蕴。
第三,话语的背后是“道”,是道理学理哲理。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实质上就是用“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具有深度和高度的话语表述方式,所提炼表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也是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和框架。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对“六个坚持”的理解和把握,一定要与二十大报告的相关文本表述对标对表!按照中央要求,如果要讲清楚“六个坚持”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也可以从学理上把握“六个坚持”的内在逻辑
——理论任务是“坚持问题导向”。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强调具有问题意识,他聚焦于“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根本立场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其中首要的是站稳人民立场。我的理解,这个立场就是要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科学态度是“坚持守正创新”。这关乎基本观点或基本原理。解决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是“守正”;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新的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促进中国成功,这是“创新”。守正创新,实质上讲的是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态度问题。
——思想方法是“坚持系统观念”。这是基本方法。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立场和观点,还需要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总体上是沿着“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系统谋划”的轨迹走过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同等重要,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每当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强调要注重对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整体推进。这实际上就是哲学问题。沿着注重“系统谋划”这一逻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治国理政所遇到的问题大都是系统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运用系统观念这一哲学方法来分析解决现象和本质、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需要“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的基础,首要是系统观念。
——世界眼光是“坚持胸怀天下”。这是战略大局。进入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因而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具有世界意义;世界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解决世界问题需要也可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就此而言,解决中国问题既要立足中国,也要放眼世界,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中国问题置于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中进行思考谋划,进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中国贡献。
——立足基点是“坚持自信自立”。这关系思想自主、理论主体。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且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创立与时俱进的中国自己的理论成果,这是“自立”;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可以解决问题、创造奇迹、走向成功,因而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这是“自信”。因而,我们应按照上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高度之蕴。
第四,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首要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到哲学新境界。这意味着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根本地位,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具有方法论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指导作用,是贯穿整个二十大报告的底层逻辑,即大写的“哲学逻辑”。这是亮度之蕴。
2.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逻辑”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发现贯穿其中的第二个大逻辑,就是现代化逻辑。这一逻辑的内核,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且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的理论阐释,总体上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因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然要讲“现代化逻辑”。
以创新性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新时代。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它充分表明以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新时代这十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如提出“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主要是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之“本质特征”的“五句话”重要论述,都是对接“新时代”的,主要是从“新时代”所成功推进和拓展的现代化讲的,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我们最早提出的是“走自己的路”,这就克服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依附,确立了“道路”问题上的中国自主性,这是前提,是一种推进。(2)之后,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自己的”以中国特色之内涵,这一内涵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走自己的路”的一种推进和拓展。(3)再后,我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和拓展角度讲的,它来源于并推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源于”,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走”出来的,也是从相对注重经济领域生产力发展的单向度增长到较为注重全面发展再到注重系统性战略谋划的历史逻辑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来源;“推进和拓展”,我曾指出且现在依然认为,“中国式”是从“中国特色”转换、提升出来的,“中国特色”表达的是体现中国国情、蕴含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特点,“中国式”则把这种中国特色、中国特点提升为一种中国范式,它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范式而言的,因而具有类型学与典型样本的意义。显然,这是一种更为规范的表述,具有对话与传播意义。“现代化”,既是更为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也是为了突出现代化,且与西方现代化在同一主题上进行对话,表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我”的存在及其意义。“新”,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区别于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显然,这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推进和拓展。(4)再之后,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又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既体现在它跳出了仅从道路来谈中国式现代化,而拓展为从更为广阔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在它从生成逻辑、性质方向、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方面总体建构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一连串的推进和拓展就构成了“成功创造”“创新突破”“总体构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主线。它是贯穿二十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主线。这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复兴逻辑”或“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表明:整个二十大报告是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的;作为二十大报告的灵魂的标题、主题与结尾,都强调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强调二十大召开的时代背景,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十大报告围绕这一主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框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和安排,突出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在性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方向”,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国家工业化”,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尤其是成功推进和拓展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方向和道路是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这讲的是现代化的“共有逻辑”。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一样,也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分别是从“现实”“目的”“方式”“文明”“世界”向度讲的,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逻辑”,表现为它蕴含着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华文化、中国国情、中国创造等中国元素,区别于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和传统“苏联模式”现代化。
在实践新征程中具体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在实质上,是按照从“总体”到“五位一体”再到“共同体”的逻辑,讲如何在新的实践征程中且从本质上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讲实践愿景问题从“总体”维度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定性”“定向”,避免中国式现代化走向“邪路”“老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维度分析,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治领域就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就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社会领域就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生态文明领域就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共同体”维度分析,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加以理解和把握。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过去我国是“追赶现代化”,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找寻自我”,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具有了中国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确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世界向度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此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愿景,在前进道路上经受住重大考验从而行稳致远,就必须坚持五条“重大原则”,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和总体方略。
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与“强国逻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然还要讲“强国逻辑”。
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和战略安排。简要说就是:总的战略安排是“两步走”;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实践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总体方略);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教育、科技和人才;应有之义是人民民主;法治轨道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文化发展道路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质要求是为民造福,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根基是国家安全;战略要求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关键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坚持人民至上与“民本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新时代,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推到我国历史发展的前台并提到议事日程的核心。
基于这样的时代,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核心理念的“民本逻辑”。(1)在理论层面上,可概括为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聚焦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问题。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当作根基,牢牢扎根于人民。(2)在实践层面上,贯彻到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与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3)在文本层面上,贯穿在二十大报告所讲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蕴含着“不负人民”的精神;强调“三个务必”,其中一个“务必”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内涵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其总结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特别强调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讲到过去五年的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其中就强调在人民群众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是基于“不负人民”的清醒,也表明我们党在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上保持着一份高度的认识自觉和实践自觉;在讲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里程碑意义时,强调了人民群众创业的伟力;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突出了坚持人民至上;讲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时,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这实际上也是贯穿整个二十大报告的一条主线;讲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其中包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谈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坚持的重大原则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讲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中,强调要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使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讲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全面保障问题上,同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在结语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动员的时候,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力,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如此,方能不负人民期待,方能团结人民。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