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国情调研

陕西省博物馆教育功能调研报告

作者:周祖文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5-28 字体: 打印
作者:周祖文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5-28 打印

·2011年近代史研究所国情调研报告·

 

陕西省博物馆教育功能调研报告

                        

经济史、文化史与史学理论支部调研组

执笔人:周祖文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是大西北门户。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32.74万。农业较为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科研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有8所高校已进入国家“211”工程,3所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此外,普通中学2645所,小学6025所。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历时1180年,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在近代史上,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历时13个春秋,革命圣地延安保存着一批革命旧址。

    陕西是名副其实的文物以及博物馆大省。总体而言,陕西博物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和人均拥有量占全国首位。全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截至2009年7月,陕西省共有各类博物馆164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超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平均数的一倍。以全省3700万人口平均计算,陕西省大约每22.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也远远高于每60万人口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种类全。综合类、历史类、革命类、名人类、文化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民俗类等多种类型博物馆应有尽有,尤以遗址类博物馆在全国独领风骚;三是地域广,分布均衡。陕西全省范围内均有博物馆,分布基本平衡,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和革命老区延安。四是办馆主体多元化。陕西全省博物馆以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为主、其他行业办馆日趋普遍、集体和个人办馆正在兴起的多元化办馆体系逐渐形成;五是档次高,后劲足。陕西文物丰富、档次高、序列性强,且各时代历史遗址、墓葬数量多,面积大,目前仍有不少极具历史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博物馆建设所依赖的文物载体。 2008年,陕西省有六家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汉阳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2009年公布的国家二、三级博物馆中,陕西有二级10座、三级13座,总数也位居全国前列。据估计,陕西每年到博物馆参观人数约1500万,免费人次超过300万,在国内影响力颇高。

    陕西省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探索和拓展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早在2006年,陕西省就决定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全省国民教育体系。当年,陕西省教育厅、省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决定将全省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08年3月,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主的一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使文化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真正惠及了社会。2009年又进一步免费开放了一批博物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陕西省已经在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拓展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鉴于陕西博物馆层次高的特点,此次博物馆教育功能调研选择了陕西省全部6个“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调研对象,分别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汉阳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可以说,上述6个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陕西乃至西北博物馆的特点,也代表了全国高水平博物馆的一些特点。同时,这6个博物馆都是历史类的博物馆,既有古代史的博物馆,也有近代史的博物馆,最能反映历史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概况。

    调查组共有9名成员,分别是汪朝光、左玉河、李长莉、史建云、赵晓阳、杜丽红、蒋清宏、周祖文、赵庆云。其中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3人。由周祖文负责与陕西博物馆的联系并执笔撰写报告。

    本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调查具备相当地调查深度。首先,调查者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问卷,问卷的对象既包括博物馆本身,共发出调查问卷6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53份;同时特意以学生为访问对象随机调查了博物馆参观者50人,收回有效问卷50份。其次,此次还采取了调查者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座谈的方式,分别和六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坐谈,具体直观地了解博物馆教育功能状况,通过座谈,调查者深入了解了一些问卷调查中无法获得一些信息,获取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第三,调查者也在博物馆进行了参观,以参观者的身份直接进入调查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同时,也在博物馆中现场访问参观者。

 

一、陕西博物馆展览的水平与问题

 

    陕西省有六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我们这次博物馆教育功能调研的对象。如前所述,陕西省的博物馆数量占全国之首,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也占全国首位。在我们对博物馆方面的问卷调查中,对于陕西博物馆展出的总体水平,认为又有特色、水平又好的占64%,认为有特色,但水平一般的占23%,没什么特色、水平一般的占19%。总体而言,大部分对博物馆水平持肯定态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博物馆规模大、文物价值高。

    这六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无论从馆舍面积、展厅面积、文物数量、观众接待量等方面,都有相当规模(见表一)。

 

表一  陕西六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基本情况

名称

全馆占地面积(平方米)

展厅面积(平方米)

年接待观

众(万人次)

文物(件组)

图书资料(册)

陕西历史博物馆

56,000

11,000

182

381,741

34,905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83,393

48,095

--

5,942

--

西安碑林博物馆

34,662

6,500

60

12,000

100,000

西安半坡博物馆

71,593

6,383

17

7,969

30,000

汉阳陵博物馆

2,000,100

170,340

26

7,124

2,645

延安革命纪念馆

29,583

10,060

170

311,995

24,000

 

    从表一看,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博物馆规模大,年接待观众量多

    六家博物馆的占地面积以及展厅面积都比较大,尤其西安半坡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属于超大规模的博物馆。从年接待观众量上看,虽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没有提供数据,但调查中了解到,从1979年开馆起到2009年为止,该院接待观众4000余万人次,平均每年接待133万人次。这几年影响不断扩大,参观观众更多,2011年10月4日一天,该院就接待游客75000余人次,创下历年单日接待观众的纪录。两者综合,估计年接待观众可能突破200万人次。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都在170-180万左右,日均接待观众4000-5000人次之间,三家博物馆在接待量上处于第一层次。其次是西安碑林博物馆,年接待量达到60万人次,位于第二层次,日均接待观众1600人次;而汉阳陵博物馆和西安半坡博物馆分别年接待观众26万人次和17万人次,属于第三层次,日均接待观众500-700人次。

    2.文物数量多,档次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西安碑林博物馆小殿两侧的唐景云钟、大夏石马都是国宝级的艺术精品。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菽”、“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 汉阳陵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 生”丧葬观念空前盛行的真实体现,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因而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和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文物多达 38万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 画举世无双。

 

(二)陕西博物馆人才队伍分析

    1.专业人员比例较高,博物馆的展出水平较高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六家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比例都比较高,平均占到了56.4%(见表二)。考虑到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研究机构,而且主要是面对公众开放的社会公共机构,承担着繁重的日常工作,因此这一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表二  六家陕西博物馆专业人员比例表

名称

专业人员

(人)

工作人员

(人)

专业人员占全馆人员比例(%)

陕西历史博物馆

135

251

53.8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60

342

46.8

西安碑林博物馆

60

120

50.0

西安半坡博物馆

45

75

60.0

汉阳陵博物馆

45

75

60.0

延安革命纪念馆

116

131

88.5

合计

561

994

56.4

 

    2.管理层教育程度较高,熟悉博物馆业务,研究水平较高

    此次关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调研,我们特别注意到研究博物馆管理层的教育程度与工作年限的问题。因为这两者作为博物馆软件的重要部分,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调研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六家博物馆管理层70人的教育背景(见表三)与工作年限资料(见表四)。

 

表三  陕西博物馆部分管理层教育背景表

学历

人数

比例

研究生

12

17%

本  科

46

66%

专  科

11

16%

不  明

1

 1%

合  计

70

100%

 

    表三上的管理层主要是指馆长、副馆长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从表三上看,本科教育占到大部分,占66%,研究生和专科大致相当,各占17%和16%。可以说,基本上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总体来说结构比较合理。

 

表四  陕西博物馆界部分管理层平均年龄与工作年限表

 

调查样本数(人)

平均年龄(岁)

平均工作年限(年)

参加工作时平均年龄(岁)

馆长副馆长

26

51.9

29.3

22.6

部门负责人

44

46.7

23.0

23.7

 

    在表四中,我们主要考察了管理层的平均年龄和平均工作年限,这一指标也比较重要,因为管理层的学识固然重要,其经验同样重要。同时为了更为精确起见,我们将管理层分为两个层次,即馆长副馆长作为一个层次,部门负责人作为一个层次,调查结果显示,馆长副馆长平均年龄为51.9岁,平均工作年限29.3年,而各部门负责人平均年龄为46.7岁,平均工作年限23.0年。应该说,这一年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40-55岁正是人生中学识与经验结合得最为完善的一个阶段,对于博物馆工作是极为有利的。

 

(三)博物馆展馆硬件设施先进,现代光电技术的使用改善了展出效果

    1.一批现代化的展馆在国内外都堪称一流

    陕西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博物馆,其硬件设施在国内外都堪称一流。如1958年建成开放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1979年建成开放的以“世界第八大奇迹”享誉全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91年6月建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我国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里程碑,2006年3月落成开放的汉阳陵地下展示厅是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被誉为文物科技保护和展示利用有机结合的杰出典范。

    汉阳陵博物馆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在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藏坑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馆内由中空镀镆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在最大限度科学保护文物遗存的前提下,使游客在充满神秘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角度欣赏大量的文物遗存,领略世界一流的文物保护技术和展示方式,了解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的最新成果。

    2.现代光电技术的引入,丰富的展出形式,改进了展出效果。

    此外,2009年建成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馆以及汉阳陵博物馆都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影视成像技术,演绎当年真实历史事件的幻影成像节目,穿越时空,把游客的思绪拉回到昔日秦始皇时代、西汉皇帝丰富多彩的宫廷生活中,以及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起到了良好的展出效果。

 

(四)博物馆陈列内容主题突出,富有特色。

    1.常年展出内容丰富,精品突出。

    陈列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 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作为文物大省,陕西博物馆馆藏极其丰富,文物价值高,六家博物馆的常年展出各有特色(见表五)。

 

表五  六家博物馆常年展出内容

博物馆名称

序号

展出内容

 

陕西历史博物馆

1

陕西古代文明

2

唐墓壁画珍品展

3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

丽山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2

秦兵马俑一号坑

3

秦兵马俑二号坑

4

秦兵马俑三号坑

5

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

 

西安碑林博物馆

1

孔庙古建筑

2

碑林石刻文物

3

佛教文物造像

4

临摹石刻

西安半坡博物馆

1

半坡遗址保护大厅陈列

2

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展

 

汉阳陵博物馆

1

汉阳陵考古成果展

2

帝陵外藏坑原址展

3

南阙门遗址展

4

宗庙遗址展

延安革命纪念馆

1

延安革命史

 

    除了常年展出内容,还有很多临时展出内容,较有特色的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彭德怀在延安》、《朱德在延安》和《延安时期的侨联》等。

    陕西博物馆展出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总投资3200万元,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度1247米,规模和质量都属国内一流,以第一名的成绩在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脱颖而出。除常年的基本陈列外,陕西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种展览近百个,年接待观众上千万人次。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展览形式、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都有很大提高,并涌现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的展览。

 

(五)、海外交流密切,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1.陕西博物馆对国外游客富有吸引力。

    陕西博物馆的藏品代表了中国古代璀灿文明,也吸引了国外游客。陕西历史博物馆2008年该馆免费接待外宾17万人次,2009年达到21万人次,一位外国观众在留言中写道:“我去过十几个国家的博物馆,今天是我看到过最好的展览。”。而秦始皇帝博物院从开馆到2009年的30年,共接待国外游客400多万。

    六家博物馆在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有很多外国首脑、政要参观过秦皇陵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

    2.博物馆与海外的交流也日益密切

    陕西博物馆与海的交流,不仅注重引进来,也注重走出去,不断学习海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1982年以来,陕西省还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举办过150多个文物展览,吸引境外观众5000多万人次。不少展览都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既实现了让世界了解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也得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汉阳陵博物馆两家与海外交流的相关情况。初步统计,两家博物馆在2000年以来11年间共有91人次出访海外,学习博物馆陈列、展出的经验(见表六)。

 

表六  2000年以来陕西两家博物馆管理层海外经历表

年份

出访海外数量(人次)

年份

出访海外数量(人次)

2000

7

2006

13

2001

5

2007

13

2002

5

2008

6

2003

3

2009

9

2004

11

2010

13

2005

3

2011

3

 

小计

91

 

(六)博物馆展出的问题

    以上是陕西六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出水平的基本情况。总体来说,陕西博物馆的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各个博物馆展出各有各的问题。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1.接待极限问题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博物馆接待观众的能力面临空前检验。在旺季时,观众数量超过了博物馆的接待极限。陕西博物馆的做法是“免费不免票”,凭票进入博物馆,有效解决了问题。但有时观众排队领票的时间太长,影响观众参观的热情。但免费不免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旺季时常常人满为患,影响观众参观。该馆的接待上限是11000人,但有时常常会超过这一上限。

    2.博物馆场馆问题

    有的博物馆馆舍相对比较拥挤,场馆不足,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了加大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欲在主馆南边再造一幢楼,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相关的活动场地,目前项目已报批。

    3.博物馆管理问题

    博物馆的管理虽然已经有很大改进,但由于人力不足,尤其免费开放后旺季时观众人满为患,博物馆方面管理无法跟进,存在问题。比如,为保护文物,是不允许观众拍照的,但相当多的观众大量拍照,但没有管理人员进行制止。这方面需要改进。

 

二、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成绩与问题

 

(一)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所取得的成绩

    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发达国家都把博物馆的发展看作是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反映国力的重要标志,博物馆逐渐从过去注重实物的珍藏保管,发展成为以大众教育为中心,并进而使博物馆在现代教育方面承担起对全民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巨大作用,成为启迪和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最好场所和成年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学校。陕西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和历史类博物馆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认识到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

    在六家博物馆中我们围绕教育功能问题共向博物馆方面发出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3份,在此节的分析中,我们将以此为依据对相关问题作出分析。

    1.政府高度重视,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早在2006年,陕西省就决定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全省国民教育体系。当年,陕西省教育厅、省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决定将全省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求全省各级文物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将向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博物馆与教育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陕西文物资源优势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博物馆教育列入正常教学计划,在日常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博物馆教育的相关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安排中小学生到博物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丰富中小学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陕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还将在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增加博物馆教育和当地历史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

    2.博物馆对于教育功能的认知程度较高,具备在教育功能上的主动性。

    在此次教育功能调研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博物馆方面对于教育功能认知程度的问卷。现以此次收回的53份问卷为依据作一简要的分析(具体统计结果见报告附表1-1,附表1-2)。

    在博物馆教育功能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实际地位的问题上,回答非常重要的占100%,说明陕西博物馆工作人员对于教育功能高度认同,充分认识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这也反映了陕西博物馆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实施了5年,博物馆方面对此已经没有疑义。

    在教育功能的对象的问题上,认为是中小学生的占94%;其余选项,文史爱好者的占79%,非历史类大学生占77%,历史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占42%,部队官兵占40%,历史专业学者占19%。可见,博物馆方面认为教育功能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

    既然博物馆方面认为教育功能主要对象是以学生为主,那么他们对于历史教科书知识和博物馆知识之间又是如何看的呢?认为博物馆知识比教科书丰富细致的占100%,认为两者差距很大的占21%。可见,博物馆对于自身在教育功能上的正面作用相当有自信,这也说明博物馆具备发挥教育功能的主动性。

    对于博物馆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认为是增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意识的占100%,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认为培养动手能力和团体精神的占43%;认为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占42%,认为开发学生兴趣的占42%;可见这三者基本上有相当的认同度;认为培养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占19%,稍稍显得有点低。

    综上可知,陕西博物馆方面对于教育功能的主观认同度相当高,具备发挥教育功能的主动性。

    3.博物馆积极探索发挥教育功能,效果较好。

    陕西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教育功能,2006年陕西省政府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博物馆教育功能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对此,陕西西博物馆积极探索,其中,碑林博物馆特别强调博物馆要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于2008年专门制定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施计划》。具体来说,陕西博物馆在教育功能上主要有以下做法。

    第一是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全国性的做法,陕西博物馆也不例外。2007年陕西省决定104家国有博物馆,全年向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博物馆首批免费向社会开放,全省首批免费开放单位2008年接待观众450万人次、2009年接待观众552.1万人次。2010年第二批博物馆、纪念馆43家免费开放。据统计,免费开放后,观众比免费开放前同期增长1.5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是与学校和社会互动。陕西是古代文明中心,陕西历史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阳陵博物馆都和历史教科书关系密切,因此学生是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主体,陕西特别注重拓展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这是其突出的特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全省唯一的未成年人教育试点单位,举办的大型少儿国学诵读演奏会、全省文物系统面向未成年人讲解比赛,同时还结合课本内容安排学生的参观流程,并且编写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参考书。

    碑林博物馆开展的“走进碑林”快乐实践夏令营活动等西安碑林博物馆还与当地小学合编了相关校本教材,建立了面向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室”, 开辟陶泥压模,石膏汉字翻制等专门的展厅,采用大量的文物复制品,引导中小学生对文物进行“零距离”接触,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和100多所学校建立了共建关系,并和北京保利博物馆合作,正在筹建“勿忘国耻”教育纪念馆。此外,各个博物馆多年来也一直在培训小学生成为小讲解员,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三是做好观众调查,加强教育功能的针对性。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直重视观众调查工作,从中发现问题,在展馆陈列、讲解方式上进行改进,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做了多年,但事实上真正能根据观众意见进行改进、实施很少。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开始真正注意观众的意见,相关问题正在探讨中,效果还无法评估,但总体来说,这一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4.开放博物馆资源,深度拓展教育功能。

    调研的六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都是陕西博物馆中的佼佼者,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和图书资料。在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中,如何发挥藏品和图书资料的教育功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碑林博物馆正在研究如何将馆藏古籍向社会开放,并将一些精品结集出版,现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汉阳陵博物馆也在考虑充分发挥所藏文物、图书的作用,在对本馆工作人员开放之外,也对其他科研机构在适当条件下免费借阅,以互通有无,促进科研进步;在古籍善本和未发表的考古资料之外,其他普及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游客免费开入,建立公共图书阅览室,充分发挥文物资料的社会功能。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在考虑如何改进所藏文物、图书的社会教育功能问题。

 

(二)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陕西博物馆在探索教育功能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

    1.资金问题。

    博物馆的展出、文物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些博物馆受制于资金问题,对资金的要求比较迫切,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有些博物馆对资金问题并不敏感,认为现阶段国家对于博物馆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不过也有博物馆认为,国家财政投入是在增加,但免费之后也有一些新的关于资金方面的问题。

    2.人才培养问题。

    人才问题是博物馆的重要方面,博物馆面临教育功能的拓展,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优化内部人员结构, 提升内部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准。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博物馆已经提到了这一问题。比如,碑林博物馆认为,国家财政支持到位后,博物馆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好人才梯队。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学校课程设置与博物馆教育脱节问题。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问题即有博物馆的问题,也有学校课程设置比较传统的问题。目前国内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性,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而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这是与注重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目标相违背的。

    几家博物馆都强调,近几年未成年人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在明显减少,孩子们课程太满,学校和教育部门又怕麻烦,不愿组织。有时上门去联系,常被校方“没时间”婉拒。

    4.社会环境不利于博物馆教育功能问题。

    当下的社会环境也有不利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因素。比如,学生的交通安全存在隐患,使许多学校和家长不愿让学生到博物馆学习新知识。

 

 

三、观众对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评价

    此次对于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调研,也注重从观众角度来评价博物馆,在调研中,我们在到陕西之前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卷了,随机访问在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共获得了50份有效调查问卷(具体问卷统计,详见报告附表2-1,随表2-2),因为教育功能调研主要涉及学生群体,所以受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下以调查问卷为依据,从观众的角度来评价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效果。

    1.对博物馆的总体认知趋于中性,基本上认同博物馆教育

    在对最喜欢哪种学习方式的回答中,居第一位的是课外阅读书籍占74%,其次是电视网络媒体,占62%,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居第三,占54%。在问及将来就业是否愿意选择博物馆工作时,回答占居第一位的是“还行,不拒绝”的占50%,“不太喜欢但是工作难找,可以考虑”占20%,其余“很喜欢,很愿意”和“基本不考虑”的基本相当,分别占14%和16%。

    在学习方式中,博物馆虽然居第三,但超过了50%的人选择了博物馆,可见博物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得到了认同,对照“上课看教科书做习题”只占28%,就可以知道,学生不喜欢比较枯燥的学习方式,对于博物馆学习还是有一定的认同度。在选择博物馆工作的回答中,选择愿意、不拒绝或者可以考虑的合计占84%,可见学生对于博物馆工作认同度是相当高的,这也反映了近年来由于国家财政的投入,博物馆的社会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博物馆吸收各类人才是有帮助的。

    2.对博物馆的认知媒介上比较被动,到博物馆次数较少。

    从调查结果上看,学生得到博物馆展览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学校告知(62%)、网络电视传媒(46%)和博物馆的名声(42%),学生去博物馆的次数并不多,一学期一次占84%,两月一次占10%,一年一次占4%,一月一次占2%,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只在一个学期去一次博物馆。这种频度对于博物馆教育功能来说是不够的。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交通不是很方便。在问及博物馆交通是否方便时,认为不太方便所以不愿意去的居第一位,占52%,认为比较方便的占32%,很不方便所以不愿去的占16%。也有可能有其他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3.对博物馆的展出水平意见比较分歧,喜欢高水平的展览。

    对所在城市博物馆展览情况,70%的受访者认为具体情况不一样,有好有差;认为很好的和较差的基本持平,分别占12%和10%,肯定的略高于否定的,而绝大部分选择了中立立场。这一数据说明,绝大多数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评价意见比较分歧。在回答为什么对参观博物馆感兴趣时,66%的受访者认为是展览内容吸引人。如果将上述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似乎可以推论,观众对于高水平的展览是喜欢的。

    4.对博物馆教育功能期望高,博物馆的现实与期望有一定差距。

    本次调查问卷中,共有6个问题与博物馆教育功能密切相关,分别是第9、10、11、14、15、16。以下逐条来分析。第9问题是关于博物馆教育功能应注重哪一方面,认为是开发学生兴趣的占68%,居第一;认为增加知识的占60%,居第二;认为培养动手能力和团体精神的占40%。这一数据也说明,学生期望能从博物馆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无论是兴趣、知识和动手能力团体精神,这一期望是相当高的。

    第10问题是关于博物馆教育最不满意的地方,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分布比较均衡,每个备选项都超过了20%以上,最低的选项是位置不好,交通不便,占26%,最高的选项是博物馆类型太单调,达52%。次高的选项是展览方式陈旧,占44%。这也提示陕西博物馆需要注意些什么。

    第11问题紧接着第10问题而来,是关于博物类型的。选项中给出了10类博物馆,从调查结果来看,占据前五位的分别是考古博物馆(62%)、自然博物馆(58%)、民俗博物馆(58%)、科技博物馆(54%)、历史博物馆(48%)。当然,结合陕西的具体情况,考古类与历史类很难区分,或者两者本身即是同一类型的,因此可以说历史考古类博物馆位居首位。

    第14、15、16问题是高度相关的。在博物馆知识与教科书知识两者的比较中,64%的受访者认为博物馆知识比教科书丰富细致。这提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做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一课题。对于参观博物馆对学习和考试有没有帮助的问题,48%的人认为有一点帮助,38%的人认为有很大帮助,20%的人认为基本没有帮助,4%的人认为博物馆知识不符合标准答案,对考试不利。这一结果也带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之间有相当大的脱节,为了弥合这种脱节,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当问到博物馆教育功能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实际地位如何时,认为非常重要的占48%,认为一般的占46%,认为不重要的占6%。可见将近半数的人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略少于半数的人认为“一般”。这个“一般”也是值得分析的,究竟是因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本身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一般”,还是因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好而成为“一般”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的。

 

 

四、调研组对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建议

 

    陕西省自从2006年将博物馆教育功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来,一直把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提高到民生工程的高度。这对于作为文物大省、博物馆强省的陕西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陕西博物馆经过近六、七年来的实践,在博物馆教育功能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仅举一组数据来说明。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陕西全省博物馆接待青少年观众92万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1.5倍;2009年接待青少年观众105.3人次,又比2008年增长了1.15倍。这种数量上的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

    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陕西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仍然面临各种问题。综合前文,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问题,虽然政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之后维护成本也加大,长此以住,资金方面会呈现逐步紧张的趋势。比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后虽然在一次性就获得了政府5000万元的投入,但仍然面临发展中的经费紧张问题,目前该馆准备在主馆西南角建一个面对青少年的场馆,项目已报批,但因为资金尚未到位,无法进行。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是由中央投资建设的,但由于场馆花费巨大,博物馆教育功能这一块的经费就比较紧张,同时由于经费下拨常常到下半年甚至年底才到位,导致有些教育功能项目资金紧张。二是人才培养问题。前已述及,各个博物馆都在相当程度上面临这个问题。而延安革命纪念馆在这方面更为迫切,该馆除管理层受过大学以上教育外,职工受过大学教育的比较少,希望能出台人才及其待遇的政策。三是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脱节问题。四是展览水平、展览形式、讲解方式等技术性的问题也需要解决。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第一、在资金问题上,博物馆既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也要加强社会资金的引进和利用。通过多元化引入社会资金,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

    第二、人才培养问题上,既要通过体制内引进复合型人才,以优化人才结构,适应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要求;推动轮岗制,培养多面手;也可以在制外通过项目、课题负责制,考量、培养人才;试行企事业交叉,兼职兼薪。总之,要形成选拔人才的各种灵活机制,促进教育功能的发挥。

    最重要的一点,可以给予博物馆工作人员同时获得教师的职称,激励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事博物馆教育的积极性。

    第三、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脱节问题,其中当然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但目前的情形下,建议博物馆先主动地向学校教育靠拢,深入地研究相关课程国家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目的,全面地把握学校课程教学进度和各个年级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博物馆特性和馆藏资源情况,设计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案。教案要完全按照学校教学要求设计,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适合的年级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中哪个部分等,教案涉及到从小学到中学各个年级。

    此外,博物馆里也可以设置教室,开放博物馆里的可以普及的文物资源,吸引学生到博物馆里进行学习,实地接触文物,获得知识。

    第四、针对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建议展览形式、讲解方式要改进。比如现在的博物馆基本陈列缺少适时及必要的更新或改陈, 并且缺乏必有的创新性。较为刻板的灌输式讲解,与观众的互动性不够。要引入互动式讲解,让观众也参与进来,解说词不应是平铺直叙的,应该有些设问,引导观众提问。同时也要根据观众构成的变化做一些及时的变化,比如现在观众的构成明显发生变化, 除团体观众外, 更多的是零散和家庭观众,讲解也应该照顾到各个年龄层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此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现有的博物馆陈列过于成人化,也是不利于发挥教育功能的。

    第五、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应该停留在面对学生的层次上,要进一步深化。从陕西的情况看,现有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面对学生的层面上。当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我国广大民众对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终身教育”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就教育而言, 社会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 是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它的教育内容是通过实物说话, 为广大民众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 继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因此博物馆这种特有的形象和直观教育的特点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因为博物馆的教育不是“硬灌”, 不同对象所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同时, 由于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实物的潜移默化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 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自然也是一所终身受益的社会大学。博物馆应该成为人们“终身教育”的最好去处。

    第六,博物馆自身也应该提高研究水平,充分发掘博物馆自身藏品的内涵,以便更好地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服务。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关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术科研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享有声誉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附录1

表1-1调查者向陕西博物馆方面问卷各选项人数统计表

 

A

B

C

D

E

F

被提问

总人数

1

42

50

41

22

10

21

53

2

22

33

43

32

--

--

53

3

34

20

12

33

11

13

53

4

53

23

22

10

22

--

53

5

--

--

11

53

--

--

53

6

53

--

--

--

--

--

53

7

34

12

10

--

--

--

53

 

表1-2 调查者向陕西博物馆方面问卷各选项占总人数比例

 

A

B

C

D

E

F

回答人

数比例

1

79%

94%

77%

42%

19%

40%

100%

2

42%

62%

81%

60%

--

--

100%

3

64%

38%

23%

62%

21%

25%

100%

4

100%

43%

42%

19%

42%

--

100%

5

--

--

21%

100%

--

--

100%

6

100%

--

--

--

--

--

100%

7

64%

23%

19%

--

--

--

100%

 

表2-1 以学生(陕西博物馆观众)为对象的调查问卷1(各问题回答人数统计)

 

A

B

C

D

E

F

回答问

卷总数

1

37

14

27

31

17

--

50

2

2

21

29

33

6

12

50

3

20

9

23

31

11

3

50

4

--

16

26

8

--

--

50

5

30

21

2

--

--

--

50

6

7

42

14

7

--

--

50

7

6

5

15

35

1

--

50

8

18

28

4

--

--

--

50

9

30

20

12

14

34

3

50

10

13

21

16

22

19

26

50

11

24

27

15

29

29

22

50

12

29

4

39

--

--

--

50

13

25

28

--

--

--

--

50

14

14

8

32

2

--

--

50

15

19

24

10

2

--

--

50

16

22

23

3

--

--

--

50

17

5

22

18

5

--

--

50

18

--

1

5

42

2

--

50

19

7

25

10

8

--

--

50

 

表2-2

以学生(陕西博物馆观众)为对象的调查问卷2(对问题的回答人数/调查总人数)

 

A

B

C

D

E

F

回答问

卷总数

1

74%

28%

54%

62%

34%

--

100%

2

4%

42%

58%

66%

12%

24%

100%

3

40%

18%

46%

62%

22%

6%

100%

4

--

32%

52%

16%

--

--

100%

5

60%

36%

4%

--

--

--

100%

6

14%

84%

28%

14%

--

--

100%

7

12%

10%

30%

70%

2%

--

100%

8

36%

56%

8%

--

--

--

100%

9

60%

40%

24%

28%

68%

6%

100%

10

26%

42%

32%

44%

38%

52%

100%

11

48%

54%

30%

58%

58%

44%

100%

12

58%

8%

78%

--

--

--

100%

13

56%

44%

--

--

--

--

100%

14

28%

16%

64%

4%

--

--

100%

15

38%

48%

20%

4%

--

--

100%

16

48%

46%

6%

--

--

--

100%

17

10%

44%

36%

10%

--

--

100%

18

--

2%

10%

84%

4%

--

100%

19

14%

50%

20%

16%

--

--

100%

注:第11个问题还有5个选项没有体现出来,分别是:G天文博物馆,23,46%;H地质博物馆,10,20%;I考古博物馆,31,62%;J革命博物馆,5,10%;K其他6,12%。

 

附录二,相关图片

 

附录三,博物馆的相关历史

    1848年,西方的博物馆作为一种新事物开始被介绍到中国。1906 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设立了讲解员。中国由于近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缓慢,直到1949 年7 月,才有了第一批专职讲解员。从20 世纪50 年代的讲解员看,大多只有小学和初中学历。这一低起点,极大地制约了讲解工作和讲解队伍的发展。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划定的1838 个职业中,就有讲解员一职。在国外,博物馆义工队伍相当庞大,且运作成熟。我国博物馆界只是在近十年才开始组织志愿者。目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科技馆等处都取得较好效果。

    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定义不断改变。1905年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诞生,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由此开端。当时博物馆的建设者认为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在于“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开发民智、发展科学的强烈的社会需求的。“图地方人民知识之增进”作为博物馆的目标被明确地提了出来,也就是确定了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这一社会定位具有鲜明的近代特色。中国的现代博物馆,自1912年至1937年为第一个发展段落。1912年民国政府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1933年在南京筹建中央博物院,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77处。中央博物院的筹建代表了这一阶段博物馆发展的最高水平,该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其宗旨为“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知识之资料,为系统之陈列,永久保存,借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应该肯定,这样的社会定位是符合一座现代博物馆的性质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的17年,是中国现代博物馆大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几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博物馆,北京三大馆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56年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明确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勿庸讳言,这一时期中国博物馆从建筑、机构到陈列方式、学术思想,基本上都是向前苏联学习的,其社会定位也有着同样的印记。此后“文化大革命”十年,博物馆事业陷于停顿。八十年代,博物馆事业又开始走上正轨,中国博物馆数量急剧增加,陈列、保管、研究、教育各方面的工作逐步正常化,博物馆作为“文物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这一社会定位再次得到确立。

    博物馆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复合体,且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显现,“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成为一种共识。

    也许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看法最能够代表民众对博物馆的认识。海伦·凯勒在她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到:如果“有三天视力的话”,她将会用一整天的时间“参观博物馆”,“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看看人类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的兴衰和沧桑之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