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网专访了国内多名专家学者,就抗战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本期访谈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先生。
近代中国研究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抗日;1938年4月,国民党公布《抗战建国纲领》;1939年2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精神总动员》演讲,公布国民公约,以及在他的其他谈活中,都强调要“遵守三民主义”、“以三民主义为准则”,其中主要是民族主义。请您先简要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的内涵?
左玉河: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机,蒋介石及国民党意识到“国家民族之最后关头”已经到来,故顺应时代潮流与包括中共在内之各党派团结抗战,确立“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并对三民主义作了适合抗战需要的新阐释。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亦称战时民族主义),恢复和继承了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之革命内容:“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族一律平等。”其对战时民族主义的新阐释,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及随后召开的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到六全大会通过的宣言、政治决议及蒋介石等人发表之讲演文稿中。
国民党对战时民族主义的新阐释,主要是恢复了国民党“一大”宣言之革命精神,集中于对外求民族独立自由、对内求民族平等团结两个方面。其经典表述是:“以言乎民族主义,则抵抗外力侵略,以求得民族之独立自由与平等,固为今日抗战唯一之目的,而国内各民族携手共肩抗敌的事业,更足以增进整个民族之团结,为博大的中华民国奠其坚实之基础。”外求中国民族之独立自由,内求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国民党战时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其中包含的进步性甚为明显,故得到了战时社会各界之普遍赞同。
近代中国研究网:通过左老师的介绍,我们知道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民族主义新阐释表现为外求独立内求平等,那么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又具有什么特点?
左玉河: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民族主义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强调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弘扬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带有明显的守旧倾向;二是强调中国为世界和平及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体现了战时国民党“回归传统”与“融入世界”的两种基本趋向。
近代中国研究网:那请您先谈一谈第一个特点,即强调继承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弘扬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带有明显的守旧倾向?
左玉河:就第一个特点而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阐释三民主义及相关政策后,专门阐述“道德之修养”对抗战建国的重要作用。《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这样说道:“晚近以来,持急功近利之见者,往往以道德修养视为迂谈,殊不知抗战期间所最要者,莫过于提高国民之精神。而精神之最纯洁者,莫过于牺牲,牺牲小己以为大群,一切国家思想民族思想皆发源于此,而牺牲之精神,又发源于仁爱,惟其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消极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方面,己欲立而立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道德之信条,所谓亘万世而不易者也。”这里所说的“道德之修养”,实为国民党一贯倡导恢复之中国固有道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八德与“礼义廉耻”之四维。国民党确定的战时文化建设纲领明确规定:“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国民道德之项目,礼义廉耻为国民生活之规律。”国民党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战时“救国之道德”加以强调,是力图恢复中国固有道德以弘扬民族精神。蒋介石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的演讲中说,“今日中国之需要,为振衰起敝,攘寇患以救国家,故今日所需于吾国民全体力求实践之同一道德,厥为救国之道德。而此救国之道德,实为吾先民所固有,亦即总理所倡导之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八德。国民对此八德,认识或有深浅,但中国民族之昔日绵延光大,实赖有此道德,今日之衰弱式微,实由丧此道德,故非要求吾国民一致确立此救国道德不可。”我们知道,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八德为中国传统儒学之基本道德规范,国民党以之作为战时伦理建设之核心内容,显然是“回归传统”之表征,带有明显的守旧倾向。
而国民党在利用儒家伦理弘扬民族精神并进行战时伦理建设过程中,对“八德”内涵作了适应时代需要之新阐释,将其尊为“救国之道德”、“民族精神的武器”而加以倡导。也正因国民党将中国固有道德作为战时伦理建设之核心内容加以倡导,故其制定之战时文化建设方针亦强调弘扬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国民党恢复中国固有道德之守旧倾向,在其制定的战时文化建设诸多政策中均有明显体现。举例来说,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文化运动纲领案》明确申明要发扬中华民族固有德性,建立一种新的中华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一方面要保存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优点,一方面要吸收西洋文化的精髓。”但从国民党规定之“民族文化建设”目标、内容及其实施要点等方面看,其着眼点集中于发扬中华民族固有德性、恢复民族道德方面,它在“吸收西洋文化的精髓”方面仅笼统表示:“研究各国文化,介绍各国重大精深之哲学、科学及文学艺术,择其适合我国家民族与时代需要者,吸收而消化之,以充实我民族文化之内容,而增进其对于全世界贡献之力量。”并且严格限定研究西洋文化旨在“充实我民族文化之内容”,明显体现了其民族文化建设之守旧倾向。
近代中国研究网:它的第二个特点,即强调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中国抗战视为世界和平及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广阔的世界眼光,又该如何理解?
左玉河:就第二个特点而言,国民党依据对民族主义新阐释而确定的战时对外政策,在强调抗战以争取民族独立之同时,特别注意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将中华民族之命运与世界局势的发展紧密相联,将中国抗战与维护世界和平之大局紧密相联,将中国视为维护世界和平及反法西斯战争之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展示了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广阔的世界眼光。此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召开的历次中央全会在讨论中国抗战问题时,均将中国抗战与世界和平及其局势变化联系起来考察,强调中国抗战之国际影响及保障世界和平之重要意义。
正因为国民党战时民族主义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故它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既非盲目的排外主义,亦非反动的种族主义,而是一种理性的民族主义。国民党反复强调,中国抗战矛头对准日本帝国主义,而非日本民众,劝告日本帝国主义停止侵华战争,以免害人者自害:“即为日本计,若遂其侵略之欲,作为穷兵黩武,永无底止,势必重困其民,以害人者自害。”国民党多次严正申明:“中国此次抗战,实为东亚百年之大计,非惟对日本国民无所仇恨,且期待其促成日本军阀最后之觉悟。”国民党视中国的抵御日本侵略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举动,视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中日两个民族之单独对抗。这种情况清晰地表明,国民党战时民族主义既立足于本民族之发展,又具有关注世界的情怀,从而实现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之超越。
近代中国研究网:通过您上述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民族主义的内涵、特点,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来认识与评价它?
左玉河:国民党的战时民族主义,既有抵抗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的一面,又有维护其一党专制的一面;既有恢复中国固有道德之守旧性,又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广阔的世界眼光。其进步性与保守性共存,守旧性与开放性并存,体现了战时国民党“回归传统”与“融入世界”之两种基本趋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一方面国民党战时民族主义注重全民族之共同利益,强调在中华民族危亡之时动员民众团结抗战,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促成“中华民族”旗帜下之全民族抗战,起了正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应予充分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国民党过分强调民族国家主权之绝对性,漠视民众个人的民主自由权利;过分强调民族主义而回避或乃至忽视民权主义,并以抬高民族性来压制民主性,抵消民众的自由诉求,其所具有之守旧性亦甚为明显,表达了战时国民党“回归传统”之基本趋向。而也正是战时民族主义之守旧与开放的双重特性,影响了战时国民党一系列方针政策之制定,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战后国民党之政治走向与政治命运。
近代中国研究网:感谢左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带我们回顾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民族主义的内涵、特点,加深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