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甲午战争120周年 > 纪念活动

历史学者出书“再思甲午”

作者:记者陈梦溪 来源:《北京日报》2014年07月27日 发布时间:2014-07-29 字体: 打印
作者:记者陈梦溪 来源:《北京日报》2014年07月27日
发布时间:2014-07-29 打印

7月24日,在甲午战争120周年前一天,近百位专家学者在京召开了“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专家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反思甲午教训,总结历史经验,警示当今现实。部分学者反思甲午战争的文章收录到《甲午镜鉴》一书中,该书将由远东出版社在近日出版。

 

今年6月,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 报社共同遴选了28位在军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担负边海防一线戍边任务的部队指挥员,对甲午战争进行全景式的深入梳理和系统报道。28位军事专家从战略战术、武器装备、作战部署、军费使用等专业角度分析甲午战败的原因。《甲午镜鉴》是继《甲午殇思》之后又一本反思甲午战争的新书,与前一本从军事角度反思战争不同,这本书从历史学者的角度分析战争得失的教训,其中不乏日本学者的全新解读角度。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认为,甲午战争改写了东亚历史进程,也影响了中国的百年国运,今年是日本第一次入侵台湾140周年,台湾最早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中国付给日本的巨额赔款,折合成3.58亿日元,这是日本都想不到的一笔巨大收入,其中2.7亿日元直接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建立八幡制铁所这样的大型钢铁厂,只用了58万日元。”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提出,甲午战败让清朝政府付出的赔款和损失是一笔高额的“学费”,然而甲午战争的学费却被白白浪费了。“任何一个政权遭遇甲午战争的结果,恐怕都会反思,会变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本来是痛定思痛之后的改变,是清政府自我完善、建设现代国家、寻求新生的一次难得的机会,然而它却放弃了这次机会。”雷颐说。

 

“越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越容易去煽动民族情绪,我们知识界要倡导反思,而不是煽动仇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发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和平年代不应敌视日本,在某些方面还应该学习日本,“战争永远是人民承受苦难,日本战败了,发动战争的天皇也没有受到惩罚,我们应该反思战败,但不能鼓励战争。”发言中,马勇从外交关系史的角度解读了甲午战争的复杂性,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海战,也不是表面上“中日两国为朝鲜的前途而战”,而是当时世界各国之间的一场博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