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1871—1908),晚清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咸丰帝七弟醇亲王奕譞次子。庙号德宗,年号光绪。1985年同治皇帝死,无嗣,慈禧太后指定由他继位。载湉年幼即位,名义上由慈安太后(钮裕禄氏)和慈禧太后(那拉氏)共同垂帘听政,实际上大权攥在慈禧太后手中。1887年(光绪十三年)光绪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控制政权,称为“训政”。1889年慈禧太后“撤帘归政”,但重大国务仍得请准慈禧。光绪受时势的感召,亟想摆脱太后控制,有所作为,“以湔国耻”。于是,清政府内部形成拥帝的政治集团“帝党”和拥戴太后的政治集团“后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事起。他和翁同龢等主战,慈禧太后及李鸿章等主和。为国家的前途计,又希望借机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便不断电谕李鸿章“预筹战备。”对此却置若罔闻。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光绪责询李鸿章:“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时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光绪未得览读。后由翁同龢密荐,他见了康有为的上皇帝“第三书”,感到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甚为重视,“毅然有改革之志”。1898年,又得读康有为历次上书和所著《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等,深受感动。特别是康有为书中称若不行变法,则亡国在即。到那时“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的话更使他震惊。他“不甘作亡国之君”,力排众议,于6月11日发布《明定国是上谕》,宣布变法。遭后党反对。慈禧太后于6月15日令其将翁同龢开缺回籍。但光绪帝决心变法,乃打破皇帝不召见四品以下官员惯例,于16日召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并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许其专折奏事,开始推行维新。9月5日,又任命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为四品卿衔军机处章京。严厉谴责“奉事不谨”的大臣,革除排阻新政的顽固大臣如文悌、怀塔布、许应骙等。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以“训政”名义重掌国政,杀害谭嗣同等六人。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郁闷终日,健康恶化。1900年八国联军迫近北京时,他被慈禧太后挟持逃亡西安。1908年11月14日,先慈禧太后一日死于北京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