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甲午战争120周年 > 历史回眸

甲午战争全记录:日本不宣而战 清军完败

作者:赵伟 来源:《深圳特区报》2014年07月22日C2版 发布时间:2014-07-23 字体: 打印
作者:赵伟 来源:《深圳特区报》2014年07月22日C2版
发布时间:2014-07-23 打印

从西汉开始,中国逐步建立起以己为中心的东亚、东南亚及中亚地区国际关系体系,即朝贡体系。1840年以后,这一体系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而渐趋瓦解。19世纪60年代开始,体系内主属关系的中日两国都展开了学习西方的改革运动,一边为“洋务运动”,一边为“明治维新”。与清国“自强”、“求富”的口号有所差别,日本的目标是“脱亚入欧”,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为殖民体系中的一员。19世纪80年代,日本统治层逐步确立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妄图吞并朝鲜、中国,称霸亚洲,进而征服世界。日本挑战中国宗主国地位,破坏朝贡秩序便从朝鲜这个半岛国家开始下手。

 

提要

 

作为藩属国的日本战胜了宗主国的清政府,古老的朝贡体系彻底瓦解。对此,张之洞评价道:“败于倭寇,奇耻大辱,人心尽失,国将不国”。日本以侵略战争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掠取巨大利益,充实国力,加速发展,为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做准备。

 

一,东学之乱(1894.2.15):中日出兵朝鲜

 

早在1876年,日本便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取得了通商租地、领事裁判、沿海自由航行等特权。之后,1882年和1884年,日本支持朝鲜亲日派先后发动了“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事虽未成,但通过与朝鲜签订的《济物浦条约》及与清政府订立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日本可驻军汉城,并且中日出兵朝鲜,“须事先相互行文知照”。

 

1894年2月15日,东学教领袖全琫准率教众发动农民反抗酷政,起义声势迅速壮大。由于无力镇压,朝鲜政府于6月3日正式向清政府请求出兵。时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凯极力建议李鸿章出兵,以稳固清朝的宗主国地位。日本则怂恿清廷出兵,表示“必无他意”,实为大举派兵寻找借口。至战争爆发前,在朝日军已有8000多人,集结于汉城京畿要地,而清军还不到其一半(3880人),且驻于偏僻的牙山。

 

二,丰岛海战(1894.7.25):日本不宣而战

 

6月10日,朝鲜政府与东学党人达成和解。清政府主张两国军队撤出朝鲜,日本则想以帮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借口增强对其的控制,拒绝撤兵。由于谈判无果,中日双方持续增兵,日本军舰游弋朝鲜西海岸,大战一触即发。

 

25日,护送仁爱、飞鲸号运送军队辎重至牙山湾港口后,北洋济远、广乙二舰返回,接应还在途中的高升号。6时30分,两舰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与日舰吉野、浪速、秋津洲遭遇。7时45分,相距3000米时,吉野突然开炮,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战斗中,日三舰围攻济远。济远奋力还击,其15厘米炮弹击中吉野弹药库,却未能爆炸。广乙则伺机施放鱼雷。不久,高升和操江号驶入战区,被日舰追击。最终,济远舰受伤,但摆脱追击撤至旅顺,广乙号搁浅自爆沉没,高升号被击沉,所载官兵大部牺牲,操江号被俘。

 

三,成欢战斗(1894.7.29):陆战首败

 

就在丰岛海战爆发同日,日军从汉城派出大岛混成旅团4000余人向南往牙山进发。26日,牙山清军已获知海战战况。由于牙山不易防守,且海运援兵已无可能,清军决定移师东面的成欢驿,以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武毅军约2000人驻防成欢。直隶总督叶志超率1000多人驻扎聂军以北的天安,以作后援。丰岛海战的失利使得增援不足,再加上分兵驻守,导致直接参加成欢战斗的清军兵力不足。29日凌晨3时20分,清军小队人马在成欢以北的安城渡伏击了日军先头部队。5时,日军主力进攻成欢。清军将士虽英勇作战,但仍不敌日军,两个多小时内四座防御壁垒接连失守,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天安。此战,清军伤亡200余人,日军伤亡87人。

 

四,平壤城防战(1894.9.15):朝鲜战局尽失

 

成欢战败后,叶、聂所部从天安向北往平壤方向撤退。此时,朝鲜北路的清军援兵已有四支部队,包括宁夏镇总兵卫汝贵的盛军、四川总兵马玉崑的毅军、左宝贵的奉军、丰升阿的奉天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共32营13500人。四大军于8月4日至9日间陆续集结于平壤,加上成欢撤回的人马,共有15000至16000人。日军承担夺取平壤任务的是野津率领的第五师团,共14000人。9月15日,日军发动攻击。城北玄武门为日军重点主攻方向,战斗异常激烈。守将左宝贵身先士卒,不幸中炮身亡。日军虽一度占领玄武门,但由于平壤西、南方面进攻受挫,未敢入城。此时,统帅叶志超对继续作战缺乏信心,欲弃城撤退至鸭绿江,将领中仅马玉崑反对。然而,撤退组织不当导致军队溃败。16日,日军占领平壤。此役,清军战死者2000多人,多数为遁逃时被击毙,伤4000余人,被俘513人;日军战死180人,伤506人,失踪12人。

 

五,黄海海战(1894.9.17):丧失制海权

 

9月16日,为继续增援朝鲜清军,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经远等12艘战舰,镇中、镇南2艘炮舰,福龙等4艘鱼雷艇,共18艘,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护送5艘运兵船至大东沟,17日返航途中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日舰主要有吉野、高千穗等共12艘军舰。北洋舰队采用“鳞次横阵”,以发挥舰首大口径重炮的优势,但临战时又改作“人”字阵形;日本联合舰队则摆出“单纵阵”,从北洋水师阵前斜插,以发挥舰侧速射炮优势。12时50分两舰队接近,距离3000米时海战打响。

 

战斗初期,北洋海军占据上风,日多舰被重炮击伤。不久,日舰的航速和速射炮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分两队夹击,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为掩护旗舰定远号受重创,最后毅然开足马力冲向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由于定远和镇远的顽强抵抗,日军多舰围攻仍不能使之沉没,而旗舰松岛号反受重创。17时45分,夜幕将至,担心受到北洋鱼雷艇的偷袭,日本舰队退出战斗返航。黄海一战,北洋水师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沉没,损失巨大;日本的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扶桑5舰遭重创,但经修复后又能恢复战斗力。此后,北洋水师慎于出海再战,清军丧失了制海权。

 

六,鸭绿江防御战(1894.10.24-27):国门顿开

 

平壤战役失败后,战火烧至中国边境。清军组织了鸭绿江防线,左右两翼分别由将军依克唐阿和提督宋庆统领,共30000多人。日军是由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第三师团和第五师团),总兵力与清军江防部队相当。10月24日,日军强渡安平河口。25日,虎山阻击战失利。驻守九连城的宋庆连夜弃城逃遁至凤凰城,右翼防线的聂士成、刘盛林各军也随之撤离。26日,日军占领九连城,并继续追击清军。29日,清军又北撤至摩天岭一线。驻守左翼防线的清军更是几无任何抵抗,至27日全线撤退。鸭绿江防线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的失守使得日军可以纵深入侵中国。

 

七,旅顺攻防战(1894.10.24-11.21):远东第一大要塞失守

 

黄海海战后,日军取得了制海权,为日军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就在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防线的同一日,陆军大臣大山岩的第二军30000多人在花园口登陆,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第二军以第一师团主力进攻金州,驻守此城的是副都统连顺的制兵和正定镇总兵徐邦道的拱卫军,共3000人。由于孤立无援,在打退日军多次猛攻之后,11月6日清军退守旅顺。此处是李鸿章经营多年的海港要塞,集结了桂军、和军、亲庆军、铭军、怀军、拱卫军六支部队,近15000人。然而,各军无得力的统帅指挥协调,以道台代北洋大臣节度的龚兆屿“贪鄙庸劣”,不足以担当指挥协调各军的重任。21日,日军进攻一开始,他便坐船逃往烟台。其他将领仅徐邦道坚持作战。第二天,日军占领旅顺,实施连续4天惨无人道的屠城。旅顺失守后,渤海湾的犄角防御形势不在,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孤立无助,危在旦夕。

 

,辽阳东线防御战(1894.11.9-1895.3.14):局部的胜利

 

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后,已经威胁清皇室“陵寝”,并叫嚣要“取奉天度岁”。从鸭绿江防线退下的清军在辽阳东路组织了新防线。西起摩天岭,东至赛马集,长约150里。进犯的日军仍是由山县有朋带领的第一军主力。11月9日,日军进攻赛马集,辽阳东线防御战打响。由于入冬后当地天气寒冷,日军战备不足。清军聂士成部坚守摩天岭,成功阻挡日军的推进,还收复了连山关。根据日本大本营的计划第一军从鸭绿江突入清国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协助第二军在大连湾登陆,进而夺取金州和旅顺。因而,至3月14日,当数月的进攻始终没有进展,此路日军便龟缩于九连城和凤凰城一线,不再主动发起进攻。

 

九,辽河平原战役(1894.12.13-1895.3.6):清军陆战完败

 

在辽阳东路受挫后,日军又开辟了南路战场。12月13日,日军第三师团攻占辽南重镇海城。南路作战之初,清军便处于不利境地。1895年1月9日,由于淮军对日作战屡败,清政府用湘军名将领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替换李鸿章。1月17日至2月27日,为夺回海城,清军先后组织了五次大规模战斗,都以失败告终。2月25日,日本第二军主力结束山东半岛战斗从海路回到辽东半岛与第一军会师,准备组织辽河下游战役。2月28日至3月6日,清军连失牛庄、营口、田庄台。6万湘军的参战仍然没有挽回对日作战的败局。辽河下游战役结束标志着清军陆战完败,直隶京畿要地暴露在日本陆海军进攻前沿,清政府开始考虑对日苟且议和的下策。

 

十,威海卫保卫战(1895.1.20-2.17):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遵从李鸿章“保船制敌”的要求,固守于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军港内。山东清军总兵力有17000多人,驻守威海卫和刘公岛的有7700多人,各地兵力不断向威海卫集结。

 

1895年1月20日,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护送下,大山岩的第二军主力第二师团和第六师团一部,分三次在荣成龙须岛成山头登陆完毕,准备包抄威海卫后路,与海军一起夹攻在军港内的北洋水师各舰。至30日晚,威海卫南北帮炮台均落入敌手。北洋各舰遭受了来自日军陆上和海上的夹击。2月5日凌晨3时,日鱼雷艇进行夜袭,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被鱼雷击中搁浅。6日凌晨4时,遭受第二次夜袭,来远、威远等舰沉没。8日,靖远舰被岸炮击中沉没。在日军不间断的持续炮击之下,北洋水师陷入绝境,投降情绪弥漫开来。12日,北洋水师派程璧光与日军交涉投降事宜,当夜水师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等人自杀殉国。达成投降协议后,17日两军正式签约,并交接军舰及军港。至此,作为洋务运动标志性成果的北洋水师覆灭。

 

十一,马关条约(1895.4.1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尚在战事之中时,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曾在李鸿章的私人授意下前往日本进行秘密的非正式媾和接触,但无果而终。当甲午战争接近尾声,败局无可挽回之时,清政府正式派遣张荫恒等一行49人的庞大议和团队前往日本。2月1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广岛县厅会晤,交换了敕书。此后,日本方面以中方人员无全权代表为由拒绝和谈。

 

清朝海陆军在战场上完败之后,3月19日,年过70的李鸿章率议和团到达日本。在马关,中日双方正式就停战撤兵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为了尽快达成协议,日本把赔款数目从30000万两减至20000万两白银。4月17日,中日双方正式签订了《马关条约》。然而,日本的贪婪引起了俄国的警觉。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下,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条件是清廷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金。辽东侥幸保留,台湾却已成为他人盘中餐。岛内民众对日军入侵的英勇抵抗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尾曲。

 

曾作为藩属国的日本战胜了宗主国的清国,古老的朝贡体系彻底瓦解。对此,张之洞评价道:“败于倭寇,奇耻大辱,人心尽失,国将不国”。日本以侵略战争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掠取巨大利益,充实国力,加速发展,为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做准备。甲午战争是洋务运动的试金石,战败使中国开始反思改革的局部性,迎接更广泛更深层的社会变革。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甲午战争前

中日对比

基本国情

 

政治

 

最高统治者:

 

清:慈禧皇太后,叶赫那拉·杏贞(实权),60岁,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虚位),24岁。

 

日:明治天皇,睦仁祐宫,43岁。

 

主政大臣:

 

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72岁。

 

日:内阁首相,伊藤博文,54岁。

 

经济

 

财政收入:

 

清:1893年,8867两。

 

日:1893年,11377万日元(约合7584两)。

 

军事

 

军工企业:清,共24家,四大企业,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家雇工约近1万人。

 

日,总数不详,1893年所有兵工厂共雇工10132人,四大企业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

 

陆军

 

人数:清,清军陆军共有862营,实际约35万人,战争期间新募兵员61万多人,全国陆军实际共962463人,直接投入战斗的约15万多人。

 

日,日本陆军常备军有7个师团,12万多人,战争动员兵力24万人,共36万多人,直接投入战斗的约14万多人。

 

主要参战部队及将领

 

清军:

 

淮军,直隶总督李鸿章。

 

总兵卫汝贵,盛军;提督宋庆,总兵马玉崑,毅军;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武毅军;提督刘盛休,铭军;总兵徐邦道,拱卫军;总兵黄仕林,记名总兵张光前,亲庆军;总兵章高元,嵩武军;道员戴宗骞,绥、巩军;总兵张文宣,护军。

 

东北练军,将军左宝贵,总兵聂桂林,奉军;侍卫丰升阿,盛字练军;将军依克唐阿,黑龙江靖边军镇边军;将军长顺,吉林靖边军。

 

湘军,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南巡抚吴大澄。

 

总兵刘树元,抚标亲军;总兵刘光久,老湘军;臬司陈湜,江南防军;提督程文炳,武靖军;左孝同,忠信军。

 

日军:

 

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

 

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

 

海军北洋舰队日本联合指挥官丁汝昌伊东祐亨年龄59 52教育程度三年私塾留英总舰数3440炮数约260约378总兵力(人)约3400约6600

 

主要将领

 

清:北洋水师

 

定远号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镇远号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来远号管带,副将邱宝仁;经远号管带,副将林永升;致远号管带,副将邓世昌;靖远号管带,副将叶祖珪;济远号管带,副将方伯谦;广甲号管带,都司吴敬荣;超勇号管带,参将黄建勋;扬威号管带,参将林履中;平远号管带,都司李和;广丙号管带,都司程璧光。

 

日:日本舰队

 

松岛号舰长,海军大佐尾本知道;严岛号舰长,海军大佐横尾道昱;桥立号舰长,海军大佐日高壮之丞;吉野号舰长,海军大佐河原要一;扶桑号舰长,海军大佐新井有贯;浪速号舰长,海军大佐东乡平八郎;高千穗号舰长,海军大佐野村贞;秋津洲号舰长,海军少佐上村彦之丞;千代田号舰长,海军大佐内田正敏;比睿号舰长,海军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赤城号舰长,海军少佐坂元八郎太;西京丸号舰长,海军少佐鹿野勇之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