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北京是2014上海书展主宾城市。京沪两大出版重镇联手,将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盛宴。首都北京的出版机构拥有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出版资源,在精英荟萃、八面来风的发展环境下,更是形成了各自的优势特长和拳头品种。这是一串让书虫们肃然起敬的名字:京风京韵的北京出版集团,人文力作迭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领衔学术出版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站在信息技术前沿的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版介绍的京版图书是从今年重磅京版新书中精心挑选出来,既代表了庄重敦厚的出版风格,同时也具有深刻雅致的人文质地和收藏价值。
甲午120年,回顾历史,总是令人感慨万千。在这个特别的时候,有从制度、战略、信仰、国运四个角度反思甲午的,有从战备的详细军事资料角度梳理战争现场的,历史无疑在这些古今之间,史料之间变得立体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这本图文书,是由“万国报馆兴趣小组”收集1850年至1900年间西方媒体报道资料而形成的,为读者提供了另一层甲午的空间——西方媒体的观察。
以西方媒体视角全景呈现甲午之战
全书共十二章,基本按照战争的时间顺序来处理这些报道,兼顾重要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全书根据120年前西方出版的英、法、德、俄等国数十种报刊编撰而成,如英国的《图片报》、《伦敦新闻画报》,法国的《小日报》、《小巴黎人》、《插图报》,美国的《哈珀斯周刊》、《哈珀斯月刊》、《纽约世界报》,俄国的《田野》周刊,还有少量日本的浮世绘、中国的《字林西报》与《点石斋画报》等。
全书收入400幅120年前报刊上的精美版画。这些十九世纪的“摄影版画”是以照片作为母本,经过版画家、刻版师的多层创作和制作,应用于报刊和书籍印刷,直到1920年,随着照相制版术的成熟,摄影版画才逐渐变成了版画艺术,不再被报刊书籍大规模使用。书中的这些版画均源自当年随军的西方记者的摄影作品与画师的速写,同时配有当年西方记者的部分文字报道。这些图片都为第一手资料,且大部分为首次披露。画面上被风吹动的旗帜、浩浩的大军、疾驰的战马、士兵脸上惊恐的神情、中炮后正在沉没的战舰、中日战舰的原貌,等等,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让我们得以走近120年前的那段历史。
在国际视角下透视鲜为人知的真相
甲午战争不仅关涉中日两国,也关涉东亚,关涉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战争期间,有上百名“欧美列强”的随军记者、摄影记者、插画师亲临现场,还有当时派驻东亚的军队指挥官、外交人员等,他们留下的这些珍贵文字与画面的报道,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例如,当年的美国《哈珀斯周刊》指出,西方列强对这次朝鲜事件和20年前有完全不一样的反应,比起20年前的冷漠,这次的事件成为西方各国的关注焦点。这是因为事件背后,两大东亚最有实力的对手之间的争斗很可能会带动欧洲列强一直克制着的敌意激发出来,从而引起世界范围的战争。战争期间,日本邀请了114名随军记者参与报道,还有11名现场素描记者、4名摄影记者,在西方媒体上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舆论战。而《纽约世界报》克里曼冒险对“旅顺大屠杀”进行了揭露:“采取突如其来的介入进而变成野蛮的战争。事情的性质已经不是文明与野蛮间的纠葛,日本终于揭开自身的假面具,在最后4天里,征服军的足下彻底蹂躏了文明。”书中大量的新闻纪录式报道,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审视也许有不少误解和错位,但这些都是当年西方媒体的陈述,这些观察者的眼光已然成为历史,但今天的读者却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国际的视角去进行回顾和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说:“《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超越东亚,重新观察、审视甲午,给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最直观的形象,在平实无华的叙事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甲午战争的多样性视角。这部作品的创新性毋庸置疑,相信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加强并丰富近代中国历史的表达,为近代中国历史叙事重构提供一些基础性的资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说:“作者以图文并茂的精彩形态向读者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让120年后的我们有机会看到甲午战争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真相,并由此引发人们去思考那场战争给我们留下的许多遗憾。” (本报记者 吴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