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青年读书会

李细珠研究员在青年读书会作学术报告

作者:赵蒙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10-08 字体: 打印
作者:赵蒙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10-08 打印

 

2018918日下午,本所第86期青年读书会邀请李细珠研究员围绕晚清人物与制度史研究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会魏兵兵担任主持,贾小叶、吴敏超、赵庆云担任与谈人,主要研读李细珠研究员新近出版的《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增订版)三本论著。所内外20余位学者及研究生出席。

 

李老师从自己的研究经历谈起,与大家分享了研究心得,简要总结为三点:一是两个人物——倭仁与张之洞,二是三个视角——新政、立宪、革命,三是一个观点——“内外皆轻”。

 

关于倭仁研究,是李老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博士论文选题。当时他师从陈胜粦先生,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鉴于从经世、洋务、维新、立宪到革命的进步思潮研究较多,他试图观察历史的另一面,探讨作为进步思潮对立面的保守思想,并以近代中国保守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倭仁做个案研究。作为晚清著名理学家的蒙古驻防旗人倭仁的研究,最大的困难是资料缺乏,以及对其思想如何定位。他以《倭文端公遗书》为基础,将资料范围扩展到倭仁的师友以及同时代人物的相关文献,并放宽视野,上探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时的中西文化冲突,下及近代大变局之下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抗拒,从大航海时代以来中西接触三百多年的广阔历史背景思考近代中国保守思想的渊源与流变,在此基础上对倭仁的保守思想予以同情的理解,从而给倭仁思想以恰当的历史定位。李老师特别提到,针对所谓是否“存在就是合理的”质疑,认为任何历史存在都有合乎逻辑的理由,历史研究就是要探究历史存在的这个合乎逻辑的理由。

 

张之洞研究是李老师在本所做博士后研究的课题。当时,合作导师张海鹏先生建议他查阅所里特藏的张之洞档案。这是张之洞的曾孙张遵骝先生捐赠给近代史所的张氏家藏档案,有490余函,2000余册,全部扫描达20余万页。这是一个新的资料宝库。鉴于以往相关研究多将张之洞视为洋务殿军,而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张之洞研究不够,他选择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做博士后研究报告,着重考察张之洞对清末新政时期各项制度变革过程中清王朝中央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并以张之洞在湖北所推行的具体改革作为新政政策实施的例证,动态地观察清末新政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李老师指出,张之洞与倭仁的共性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不同之处则是张之洞较为开明、变通。若从超越现代性即后现代的角度来看倭仁与张之洞思想的合理性,也许还有后现代意义的一面,因为现代人失去的某些东西恰恰是倭仁、张之洞坚守的东西。

 

鉴于《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一书对清末新政、立宪、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着墨不够,随后李老师便转向研究新政、立宪、革命这三股势力、三种运动、三个视角。以往研究清末十余年历史,多将辛亥革命视为主线,而对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关注不够,对第三种势力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关注不够。李老师强调,实际上第三种势力发挥着左右时局的关键作用,立宪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进程不满,遂从与清政府合流转向投入革命潮流,这直接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局走向。

 

 

在清末新政研究的基础上,李老师提出了“内外皆轻”的观点。他特别强调,不是有人说“内轻外重”,有人说“内重外轻”,就和稀泥来个“内外皆轻”,实际上是对清末新政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演变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他同时指出,这个“内外皆轻”说并不是对罗尔纲先生有关太平天国以后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所谓“内轻外重”说的颠覆,而是一种补充和修正。罗先生“内轻外重”说基本上适应从咸同军兴到庚子事变时期,而“内外皆轻”则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形成的新的权力格局。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推行新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变“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具体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督抚的权力。清末新政通过制度的设计,试图实现中央部门垂直管理地方各项事务,基本上将地方督抚的权力收归中央,然而制度层面上虽然规定权力归属中央,却并不表示清政府可以真正掌握这些权力,其结果是中央与地方权威一并流失。正是地方督抚权力明显削弱,而清廷中央集权尚未强固之时,在此权力转换临界的关键时刻,武昌起义爆发,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地方无力效忠中央,清廷中央与地方均不能有效地应对革命,致使清王朝走向覆亡之路

 

李老师还指出,“内外皆轻”的视角也有助于理解北洋军阀的起源与民国初年的政治走向。罗尔纲先生认为北洋军阀的兴起,可从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再到袁世凯的北洋军这条线为演变脉络。李老师认为,袁世凯是否为“军阀”,仍有待讨论,但研究北洋军阀却绕不开袁世凯。民初军阀不是清末地方督抚势力自然增长的延伸,而是掌握军队尤其是新军的新生势力的崛起。袁世凯深谙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故而在民初攫取新生民国政权之后,便试图建立强有力的政府,重建统治权威,扭转清末以来“内外皆轻”的局面,但却逆潮流而动,走上了帝制自为的不归路。袁世凯重建统治权威失败后,没有强有力的核心人物能够牢固地控制最高统治权力,冯国璋、段祺瑞等军阀势均力敌,北洋集团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因而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贾小叶认为,认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如果仅仅归结于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对地方督抚的集权,似乎不能反映这一权力格局出现的复杂面向。吴敏超谈了阅读《晚清人物研究》的感受,她认为此书给她的启发是如何利用档案、文集、日记、书信等不同性质的材料触及人物的多重面相,如何对小人物发出时代的大关怀,如何深入理解一个人物思想与行为的差异,并在具体时空中予以合理阐释等。赵庆云指出,李老师从人物研究逐渐扩展到群体乃至制度等领域的研究视野,而且注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概念),同时也对李老师“内外皆轻”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行政权力不一定等同权威、权势,是否可将官方与民间结合起来分析权力流转的问题。

 

在开放讨论环节,与会学者还围绕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外局势演变,如何在各类史料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做到以小见大,以及如何为自己的研究谋篇布局等问题,与李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李老师还建议年轻学者要对自己的研究有明确的规划,要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下一步研究该做什么,并建议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所谓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某个专业领域,历史的复杂性,需要研究者多层面、立体地关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制度史等等的多重面相,要尽量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