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2005年8月15-16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并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和中华日本学会协办。此次研讨会共有80多名学者参加,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中国抗日战争总论、中国抗日战场与日本侵华三个主题展开了热烈与深入的讨论。
一、 中国抗日战争总论
如何认识与评价中国抗日战争,是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进步,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张海鹏在《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张振鹍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日本侵华70年历史的终结》一文中,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但是8年抗战的胜利,也是70多年抗击日本侵略的总胜利。荣维木则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一文中从现代化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于抗日战争的性质、地位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郭德宏在《论抗日战争的性质、地位及有关问题》一文中,认为抗日战争史研究仍然受着中共党史研究模式的深刻影响,而没有真正把它当作一场民族战争进行研究,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意义巨大,而且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意义非凡。于沛的《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胡德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中国崛起的开端》与徐蓝的《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对此作了详尽的讨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抗战中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并赢得大国地位,从而使中国成为保障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二、 中国抗日战场
对于中国抗日战场的研究,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产党与抗日战争。李蓉在《中国共产党是引导中华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一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二)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各方的政治和人力动员。陈先初在《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一文中,认为三三制这种新型政权的建立,无论是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还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一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王惠宇在其所作《试论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一文中对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作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抗日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巩固了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积极动员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力的支持了抗战。而翁有为则在其所作《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研究》一文则将抗日根据的政权建设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于其中有关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进行了具体详尽的研究。
全民族的抗战离不开政治动员与宣传,黄正林所作《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一文,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对社会教育与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进行了研究,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动员。吴达德则在《论吴玉章在海外的抗日宣传活动》一文论述了吴玉章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和其他抗日宣传活动中所作贡献和所产生的影响。
全民族抗战的实现除了需要政治动员,还需要人力动员。江红英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人力动员与管制》一文中对于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下国民政府所实施的人力动员与管制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国民政府的人力动员与管制,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最后夺取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人力政策上的保证。
(三)各方抗战。刘庭华所作《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文论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各个阶段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洪小夏则在《关于国民党抗日敌后战场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于以往不为学术界所重视的国民党敌后战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除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抗战外,还有其他各方的抗战。陈金龙所作《论七七事变前中国佛教界的抗日活动》一文对于七七事变前中国佛教界的抗日活动进行了研究,认为从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中国佛教界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抗日团体,接受军事训练,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武菁在其所作《抗战时期的侨务政策与华侨的历史贡献》一文中则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与华侨对抗日战争所作贡献进行了研究。
(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此次研讨会中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的研究的特点是研究的具体化,刘萍在《抗战时期后方液体燃料工业发展评述》一文中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经营的液体燃料工业,从石油、动力酒精、代汽油等的发展概况、原因、作用等具体方面做了评述。张天政的《完全沦陷时期的上海银行公会》和吴景平、何旭艳的《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信托业》则是对于沦陷时期上海金融史研究的推进。李学通所作《中国抗战中的科技力量——以地质学为核心的评述》一文考察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工者特别是地质学界在抗战中的作用和贡献,对于进一步全面了解和认识科技因素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具有典型意义。
此次研讨会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民族复兴思潮与抗战文化的研究上。郑大华在《“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一文中对于“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梳理,而萧栋梁则在《论湖南抗战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对于湖南抗战文化在九一八以及七七事变后对于全国抗日文化的积极影响作了论述。
三、日本侵华
对于日本侵华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本侵华政策。日本侵华政策形成有其源流,赵阶琦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的形成和膨胀》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分析,臧运祜对于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进行了论述,而廖大伟则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和特殊背景进行了论述。
(二)日本军国主义。日本侵华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集中表现,与会学者从多个层面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研究。汤重南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是庞杂的精神糟粕,武寅则认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是强权政治。张跃斌、王键与崔世广分别论述了军国主义与日本右翼、财阀和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的关系,张义素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对国民意识的影响,而胡澎则对日本军国主义妇女团体进行了具体研究。
(三)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破坏。日本侵华造成中国人口的大量损失,姜涛与卞修跃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初步估计》一文中,认为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损失超过5000万,而居之芬与庄建平则对于日本侵华造成中国人口损失的一大原因——掠夺劳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日本侵华造成中国人口损失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国人民的残害与屠杀,谢忠厚的《华北“甲”1855细菌部队的活人实验和活人解剖犯罪》、申玉山的《侵华日军在晋东北“无人区”述论》、张连红的《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和张生的《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都是对日本这一罪恶的研究。日本侵华在造成中国人口大量损失的同时也造成对中国经济的严重破坏,邹耕生所作《日本侵略军对江西地方工业的破坏》、黄菊艳所作《日军侵粤与广东经济的损失》、刘大可所作《日本在山东占领区的农业掠取政策与农业“开发”》、王士花所作《日伪时期华北粮食的生产与流通》与林晓光所作《日本军票史小考》对此问题作了具体研究。
(四)当前日本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态度。日本侵华虽然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当前日本政府却在有意无意地歪曲日本侵华的历史,历史问题严重影响了现实的中日关系,这主要表现在日本教科书问题与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步平所作《评扶桑社〈新历史教科书〉的历史观》、沈永兴所作《东京审判的正义性岂容抹煞》、陈景彦所作《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与日本政府的历史观》、王希亮所作《从三个负面因素的影响解析日本战争责任与历史问题的症结》和马玉珍所作《参拜靖国神社与中日关系》都是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此外与会学者还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对华与对欧政策、台湾的光复及其意义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此次学术研讨会有关抗日战争的研究涉及面广,研究深入具体,新意迭出,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研究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