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研究 为您搜到的结果
约有3399项符合 孙中山 的查询结果, 如下是第 1-10 项(搜索用时0.082秒)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亲眼目睹近代中国农业凋敝、农村落后、农民艰辛的现状后,在三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十分关注近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今人所称的“三农”问题),并将此问题与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经济建设紧紧联系在 一起加以思考,在其著述和讲演中不厌其烦地阐释了“三农......
[名称]孙中山与香港的密切关系
[作者]尚明轩
[出版/发表]《民国档案》,1997年第2期
[提要]<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与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有过很深的因缘.孙中山在一次讲演里,自认回到香港“无异游子宁家”,在他的眼中,香港就是自己的家乡.在孙中山一生的事业中,长期与香港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并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探究孙中山与香港的关系,可以有助于深入......
在艰苦而漫长的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尽管孙中山宣传得最多、用力最勤的是以反满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而不是民权主义,尽管反满的成果较之兴民权的成果来得更彻底,也更少歧义,然而,孙中山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与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其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之确立,主要不是基于以反满为主导的民族主义之事功,而是基于他的民权主义及其实践。正是基于后者,曾以“洪秀全第......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无可争议的领袖,他的革命纲领是尽人皆知的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人们已做了相当多的研讨,而对民生主义及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影响如何评估?似乎仍有讨论研究的余地。本文试图对此略做一些分析与评述,希望引起进一步的批评和讨论。
(一)
孙中山象中国历代革命领袖一样,极为关注民生问题。民生疾苦是每一次革命的重要原因。所以......
本报讯 昨日下午,“孙中山与中国传统文化”青年研习营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顺利闭营。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孙中山研究院院长唐颖出席昨日讲座,并会见专家学者及孙中山后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中山研究院副院长方维廷出席闭营仪式并致辞。
昨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严昌洪、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南开大学副研究员邹佩丛等作专题讲座,中山大学李吉奎教授作点评。......
民族统一思想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过去史学界有不少同志在论及此问题时,往往简单地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归纳为孙中山关于民族统一所依据的一贯思想和基本原则,具有继承性与连续性。其实,孙中山民族统一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摸索的艰难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产生过不同的民族统一的思想。其中,从“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基本反映着辛......
关于孙中山的土地主张,数十年来大陆和台湾的论述都很多。但是,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平均地权的学说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有无实现的可能?耕者有其田与平均地权的学说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孙中山的这些土地主张?等等。下面,对这些问题作些论述。 一、平均地权学说的提出 关于平均地仅学说提出的时间,有各种......
一切思想家都立足于他所处的时代,回答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这些回答具有现实针对性,但是,其中的若干观念、范畴、命题又常常超越他的时代,具有长远的甚至是永恒的意义。孙中山活动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的中国,一生为中国的振兴奋斗。他的思想的许多部分都具有这种超时代的意义,可以长期成为中国人民的珍贵思想营养。例如他爱国主义思想、民主主义思想等,这些,......
孙中山是新中国运动的开创者。(注:“新中国运动”是笔者经研究后提出的一个历史命题和历史话语。笔者注意到,孙中山用三民主义引导国人为“创建民国”和“改造民国”而斗争时,始终把“建设新中国”作为号召。他所要建设的新中国,在政治层面为构建以中华为国号的“民族的国家”和“国民的国家”,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的两重性历史课题。在社会经济层面,主张在与世界各国的“从......
[名称]吴茂荪与孙中山研究学会
[作者]刘大年
[出版/发表]《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
[提要]对于吴茂荪同志,我久仰其名。同他的接触始于何时,已经记不清了。1982年起,我们住在木樨地同一座楼里,电梯见面,彼此打招呼。又都在六届人大常委会工作,并几次在一个小组讨论问题。但真正的共事,是在筹建孙中山研究学会及那以后。 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