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任帅军 徐伟轩)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和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讲话精神,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影响,阐发五四精神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2019年5月10日,“五四运动百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教授主持开幕式。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承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自发爱国运动,最终发展为工人阶级自觉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革命运动,运动中心也逐渐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复旦大学在上海的五四运动中始终走在前列,这里一直存放敲响上海五四运动第一钟的原件。在五四百年之际,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各位专家在复旦大学探讨五四运动及其精神价值可谓恰逢其时。他指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四运动研究的“四个讲清楚”要求,深入挖掘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五四运动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和社会史进行研究;深入思考五四运动高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高扬的科学和民主旗帜;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提供价值引领。
在主旨报告中,复旦大学历史系姜义华教授认为,五四运动不是对传统的打断,而是在平等对待诸子百家思想,关注民俗民谣等草根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五四运动不是对启蒙的中止,而是使中国从拥抱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转向批判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启蒙运动的飞跃。对五四运动的历史研究和时代阐释需要拨开虚无主义的迷雾,所谓五四精神是反传统的激进主义,五四运动使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都是对五四本身的误读。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教授认为,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代表中国现代化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并行不悖,对百年中国道路的探索具有奠基意义。五四旗帜上赫然写着科学和民主,意味着五四是以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但同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本质使命,又使五四运动成为反抗资本主义规训现代化的革命运动,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在随后的学术研讨及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走进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从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五四运动的研究方法,五四精神的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观点。
有专家认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但又应当有所区别。五四运动丰富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民主和科学意涵,使中国的救亡和启蒙都发展到新的高度,在革命任务上明确从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在指导思想上从诸如公理、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逐渐转变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形式上从知识分子运动转化为大众运动。
也有专家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期间的早期发展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是具有不同身份经历、政治主张的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代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结实是曲折的,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洗涤和实践检验的。
还有专家强调,新时代五四运动及其精神的理解应当从大历史观加以把握。一方面,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规律性运动的宏观展现,需要从5000年文明史,500多年的世界历史和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审视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切换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由器物、制度到思想突破的标志,也是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源头,只有从民族国家诞生的历史视阈,才能真正发现五四运动对开辟现代性国家意识的深刻意义,阐明当下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和内在指向。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上海高校、党校及科研机构的近40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及青年学者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