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期刊 > 近代史研究 > 本刊消息

《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来源:“近代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6-05-30
发布时间:2016-05-30
字体: 打印
 

作者

页码

·学术评论·

评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兼谈潘书中的若干史实错误

杨奎松

(4)

·专题论文·

马裕藻与1934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桑兵

(32)

康有为、李炳宪交往和思想关系论考——兼及民初孔教运动跨越中韩之传播与取向问题

彭春凌

(56)

从龙王庙到水管所——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的国家与信仰

张景平

王忠静

(77)

太平天国战后歙县的田赋征收机制——以“胡六贵隐匿田粮案”为例

舒满君

曹树基

(8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学院派知识分子与唯物史观的党外传播——以吴恩裕为例

尹媛萍

(100)

·问题讨论·

“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近代学人梁启超、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讨

张昭军

(113)

·读史札记·

抗战时期英国邀访宋美龄再考察

肖如平

(133)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考论(1840—1949)

郑红彬

(142)

英文目录与提要

(160)

书讯《荣禄与晚清政局》(55)◇《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132)◇《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159)

本期执行编辑/潘晓霞   技术编辑/马维洁

  ·学术评论·

  评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兼谈潘书中的若干史实错误

  杨奎松

  内容提要: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在诸多毛泽东传记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反映了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在资料发掘尤其是俄国档案利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但潘书的不足和缺点也十分明显,除了对俄国档案的发掘利用还有较大局限外,最突出的一点是史料运用、解读过程中的误植、误读,史实叙述中明显不准确处过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作者一些说法或观点的立论基础,进而影响其相关论说的可信度。

  关键词:毛泽东 潘佐夫 俄国档案 人物研究 史实错误

  ·专题论文·

  马裕藻与1934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桑兵

  内容提要:1934年,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胡适、傅斯年等人的支持下,解聘国文系教授林损等人,引发风波,长期担任国文系主任的马裕藻被迫辞职。此事看似新旧之争的延续,其实反映了国人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文学的观念及教法的分歧。蒋梦麟等人以行政主导强势推行的除旧布新,除了实现蓄谋已久的赶走所谓温州学派乃至终结章门弟子把持的历史,并没有赢得国文系学生的支持,也未能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显出成效。如果当年对马裕藻新旧并用的主张多一些包容,或许今日把握“中国文学”会少几分尴尬。

  关键词:马裕藻 北京大学国文系 林损 胡适 蒋梦麟

  康有为、李炳宪交往和思想关系论考——兼及民初孔教运动跨越中韩之传播与取向问题

  彭春凌

  内容提要:民初康有为的孔教改革理念及实践,影响了韩国儒者李炳宪,波及韩国。康有为立足于“教”字“上施下效”之本义,在先觉觉后觉的一致性上沟通中西,又凭借“三世”说,重建了儒教伦理法则和社会制度的普遍适用性。李氏受此感染,千里拜师。他承袭康有为及《孔教会杂志》之论议,发挥出儒教复原诸学说。促生制度化的传播与实践方式本是康有为革新儒教的正题,共和肇建后,他加强了孔教论述的抵抗性和悲情化,要挟说亡教就会亡国。李炳宪冀望以保存国魂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却又必须倾力论证孔教乃韩国魂。建立孔教之论跨越中韩,渐次展开。此次跨国儒教改革实践的特征是民立文庙、尊圣与尊祖并行。李炳宪用“教会式儒教”来为之命名,并以此对决“乡校式儒教”。此命名在定义中国民初孔教运动时并不十分准确,却呈现了李炳宪自身遭逢的困境。双方取向的差异,反映了历来有别的儒学径路,折射出彼时两国激烈震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其共鸣与合作,则体现了儒教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回应西洋近代文明挑战的一些可能性。

  关键词:康有为 李炳宪 孔教运动 教会式儒教

  从龙王庙到水管所——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的国家与信仰

  张景平 王忠静

  内容提要:1949年之前,数量庞大的龙王庙在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清以来河西走廊龙王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山川祭祀与祈雨的场所逐渐成为区域水利秩序的唯一代表,进而在近代趋于衰微并畸变为水利危机中暴力型水权博弈的重要场所,最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退出历史舞台。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民众对于龙王的敬畏实际有限,但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对国家认同度则较高;明、清两代,国家通过引入、扶持龙王信仰与修建龙王庙,保持了对于灌溉活动的适度介入,龙王庙作为灌溉活动中国家权威的代表符号受到重视。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衰微,地方社会对龙王与龙王庙的崇敬减弱。当新政权以简明有力的方式全面控制灌溉活动时,龙王庙迅速被地方政府基层水利机构取代,龙王信仰在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中终告湮灭。

  关键词:河西走廊 龙王庙 水管所 国家信仰

  太平天国战后歙县的田赋征收机制——以“胡六贵隐匿田粮案”为例

  舒满君 曹树基

  内容提要:抵征是太平天国战后安徽田赋整理所实行的一种新的、异于常征的赋税征收机制。在歙县,抵征推行的动机是取代常征,由绅局和亩董在乡组织征收,消除常征中由书差勒索的积弊。具体到歙县北岸,在光绪五年(1879)的“胡六贵隐匿田粮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抵征在乡村的复杂实践中,亩董成为乡里税书与州县户房书吏的中间人,绅局(乡柜)才是基层田赋征收的关键场所。通过分析抵征从中央议行、州县落实到乡村适应的过程,尤其是抵征在乡村实践中的适应和变化,可以直接而具体地看到乡村社会关系的调整与重组。

  关键词:抵征 隐匿田粮案 税书 亩董 绅局 田赋征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学院派知识分子与唯物史观的党外传播——以吴恩裕为例

  尹媛萍

  内容提要:作为较早关注和受到唯物史观影响的学者,吴恩裕青年学生时期在天津和东北地区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来他经由清华大学至英国深造,在拉斯基门下继续其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归国后出版了这方面的影响广泛的著作,可谓唯物史观党外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吴恩裕及其研究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院派知识分子与中国人译介、研究和传播唯物史观这一历史过程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唯物史观 学院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吴恩裕 拉斯基

  ·问题讨论·

  “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近代学人梁启超、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讨

  张昭军

  内容提要: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看,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论,梁启超主张中国古代专制说,系不加反省地全然接受外来学说;钱穆反对“专制说”,妨碍了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无论梁、钱,他们在主张或反对中国古代专制说时,均是站在中国立场上,注意结合中国的历史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与“西方的依附”没有多少关系。梁启超对中国古代专制特点的概括和分析,对专制理论的运用和解释,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而非被动行为。钱穆从人文的角度反对中国古代专制说,戳中了“专制说”的一些矛盾之处,显示了与社会科学治史不同的理路。而他提出的“中国式民主政治”,首先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寻得的答案,而不可简单视作“科学考订”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式 专制 民主 梁启超 钱穆

  ·读史札记·

  抗战时期英国邀访宋美龄再考察

  肖如平

  内容提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在宋美龄访美之际,先后三次邀请她顺造访英。为使宋美龄接受邀请,英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然而,面对英国的热忱邀请,蒋介石反复不决,宋美龄则不愿接受。中方的态度令英国颇为难堪,热情渐冷。之后,丘吉尔、宋美龄相继发表不利于对方的言论,最终使访英计划流产。一场本该收获友谊的外交活动却使中英关系更增困扰。

  关键词:抗战时期 中英关系 宋美龄 蒋介石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考论(1840—1949)

  郑红彬

  内容提要: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500人以上,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总和。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布中国主要城市,以香港最多,上海次之。在时间分布上纵跨整个近代,服务军队、政府、私人事务所、商业公司和教会等机构,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多种类型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帮凶”,但在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中也扮演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是中国建筑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助产士”。

  关键词:英国 建筑师 中国建筑 建筑史

    

 

作者

页码

·学术评论·

评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兼谈潘书中的若干史实错误

杨奎松

(4)

·专题论文·

马裕藻与1934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桑兵

(32)

康有为、李炳宪交往和思想关系论考——兼及民初孔教运动跨越中韩之传播与取向问题

彭春凌

(56)

从龙王庙到水管所——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的国家与信仰

张景平

王忠静

(77)

太平天国战后歙县的田赋征收机制——以“胡六贵隐匿田粮案”为例

舒满君

曹树基

(8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学院派知识分子与唯物史观的党外传播——以吴恩裕为例

尹媛萍

(100)

·问题讨论·

“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近代学人梁启超、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讨

张昭军

(113)

·读史札记·

抗战时期英国邀访宋美龄再考察

肖如平

(133)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考论(1840—1949)

郑红彬

(142)

英文目录与提要

(160)

书讯《荣禄与晚清政局》(55)◇《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132)◇《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159)

本期执行编辑/潘晓霞   技术编辑/马维洁

 

  ·学术评论·

  评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兼谈潘书中的若干史实错误

  杨奎松

  内容提要: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在诸多毛泽东传记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反映了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在资料发掘尤其是俄国档案利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但潘书的不足和缺点也十分明显,除了对俄国档案的发掘利用还有较大局限外,最突出的一点是史料运用、解读过程中的误植、误读,史实叙述中明显不准确处过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作者一些说法或观点的立论基础,进而影响其相关论说的可信度。

  关键词:毛泽东 潘佐夫 俄国档案 人物研究 史实错误

  ·专题论文·

  马裕藻与1934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桑兵

  内容提要:1934年,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胡适、傅斯年等人的支持下,解聘国文系教授林损等人,引发风波,长期担任国文系主任的马裕藻被迫辞职。此事看似新旧之争的延续,其实反映了国人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文学的观念及教法的分歧。蒋梦麟等人以行政主导强势推行的除旧布新,除了实现蓄谋已久的赶走所谓温州学派乃至终结章门弟子把持的历史,并没有赢得国文系学生的支持,也未能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显出成效。如果当年对马裕藻新旧并用的主张多一些包容,或许今日把握“中国文学”会少几分尴尬。

  关键词:马裕藻 北京大学国文系 林损 胡适 蒋梦麟

  康有为、李炳宪交往和思想关系论考——兼及民初孔教运动跨越中韩之传播与取向问题

  彭春凌

  内容提要:民初康有为的孔教改革理念及实践,影响了韩国儒者李炳宪,波及韩国。康有为立足于“教”字“上施下效”之本义,在先觉觉后觉的一致性上沟通中西,又凭借“三世”说,重建了儒教伦理法则和社会制度的普遍适用性。李氏受此感染,千里拜师。他承袭康有为及《孔教会杂志》之论议,发挥出儒教复原诸学说。促生制度化的传播与实践方式本是康有为革新儒教的正题,共和肇建后,他加强了孔教论述的抵抗性和悲情化,要挟说亡教就会亡国。李炳宪冀望以保存国魂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却又必须倾力论证孔教乃韩国魂。建立孔教之论跨越中韩,渐次展开。此次跨国儒教改革实践的特征是民立文庙、尊圣与尊祖并行。李炳宪用“教会式儒教”来为之命名,并以此对决“乡校式儒教”。此命名在定义中国民初孔教运动时并不十分准确,却呈现了李炳宪自身遭逢的困境。双方取向的差异,反映了历来有别的儒学径路,折射出彼时两国激烈震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其共鸣与合作,则体现了儒教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回应西洋近代文明挑战的一些可能性。

  关键词:康有为 李炳宪 孔教运动 教会式儒教

  从龙王庙到水管所——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的国家与信仰

  张景平 王忠静

  内容提要:1949年之前,数量庞大的龙王庙在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清以来河西走廊龙王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山川祭祀与祈雨的场所逐渐成为区域水利秩序的唯一代表,进而在近代趋于衰微并畸变为水利危机中暴力型水权博弈的重要场所,最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退出历史舞台。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民众对于龙王的敬畏实际有限,但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对国家认同度则较高;明、清两代,国家通过引入、扶持龙王信仰与修建龙王庙,保持了对于灌溉活动的适度介入,龙王庙作为灌溉活动中国家权威的代表符号受到重视。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衰微,地方社会对龙王与龙王庙的崇敬减弱。当新政权以简明有力的方式全面控制灌溉活动时,龙王庙迅速被地方政府基层水利机构取代,龙王信仰在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中终告湮灭。

  关键词:河西走廊 龙王庙 水管所 国家信仰

  太平天国战后歙县的田赋征收机制——以“胡六贵隐匿田粮案”为例

  舒满君 曹树基

  内容提要:抵征是太平天国战后安徽田赋整理所实行的一种新的、异于常征的赋税征收机制。在歙县,抵征推行的动机是取代常征,由绅局和亩董在乡组织征收,消除常征中由书差勒索的积弊。具体到歙县北岸,在光绪五年(1879)的“胡六贵隐匿田粮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抵征在乡村的复杂实践中,亩董成为乡里税书与州县户房书吏的中间人,绅局(乡柜)才是基层田赋征收的关键场所。通过分析抵征从中央议行、州县落实到乡村适应的过程,尤其是抵征在乡村实践中的适应和变化,可以直接而具体地看到乡村社会关系的调整与重组。

  关键词:抵征 隐匿田粮案 税书 亩董 绅局 田赋征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学院派知识分子与唯物史观的党外传播——以吴恩裕为例

  尹媛萍

  内容提要:作为较早关注和受到唯物史观影响的学者,吴恩裕青年学生时期在天津和东北地区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来他经由清华大学至英国深造,在拉斯基门下继续其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归国后出版了这方面的影响广泛的著作,可谓唯物史观党外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吴恩裕及其研究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院派知识分子与中国人译介、研究和传播唯物史观这一历史过程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唯物史观 学院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吴恩裕 拉斯基

  ·问题讨论·

  “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近代学人梁启超、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讨

  张昭军

  内容提要: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看,并非如有些学者所论,梁启超主张中国古代专制说,系不加反省地全然接受外来学说;钱穆反对“专制说”,妨碍了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无论梁、钱,他们在主张或反对中国古代专制说时,均是站在中国立场上,注意结合中国的历史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与“西方的依附”没有多少关系。梁启超对中国古代专制特点的概括和分析,对专制理论的运用和解释,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而非被动行为。钱穆从人文的角度反对中国古代专制说,戳中了“专制说”的一些矛盾之处,显示了与社会科学治史不同的理路。而他提出的“中国式民主政治”,首先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寻得的答案,而不可简单视作“科学考订”的产物。

  关键词:中国式 专制 民主 梁启超 钱穆

  ·读史札记·

  抗战时期英国邀访宋美龄再考察

  肖如平

  内容提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在宋美龄访美之际,先后三次邀请她顺造访英。为使宋美龄接受邀请,英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然而,面对英国的热忱邀请,蒋介石反复不决,宋美龄则不愿接受。中方的态度令英国颇为难堪,热情渐冷。之后,丘吉尔、宋美龄相继发表不利于对方的言论,最终使访英计划流产。一场本该收获友谊的外交活动却使中英关系更增困扰。

  关键词:抗战时期 中英关系 宋美龄 蒋介石

  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考论(1840—1949)

  郑红彬

  内容提要:近代在华英国建筑师的数量在500人以上,超过其他西方国家总和。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布中国主要城市,以香港最多,上海次之。在时间分布上纵跨整个近代,服务军队、政府、私人事务所、商业公司和教会等机构,在中国各地留下了多种类型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帮凶”,但在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中也扮演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是中国建筑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助产士”。

  关键词:英国 建筑师 中国建筑 建筑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