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期刊 > 近代史研究 > 本刊消息

《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来源:近代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6-07-28
发布时间:2016-07-28
字体: 打印
 

作者

页码

·专题论文·

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

黄克武

(4)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

黄道炫

(27)

黄埔军校党军体制的创设:以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为中心

李  翔

(51)

“土货化”经济学:方显廷及其中国经济研究

李金铮

(68)

知识、人脉与时局:张其昀学术生涯的政治转型

何方昱

(90)

20世纪20年代金陵大学的立案与改组

蒋宝麟

(106)

 

·学位文选·

抗战前中国遗产税开征的多方推进

雷家琼

(123)

 

·学术综述·

201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王建朗

(140)

 

英文目录与提要

(160)

 

书讯《从思想发现历史——重寻“五四”以后的中国》(50)

本期执行编辑/胡永恒      技术编辑/郑晴蕾

  ·专题论文·

  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

  黄克武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出现与“中华民族” 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此词在清末由梁启超首先提出,至孙中山的“五族共和” 说而确立,清末民初可谓“ 中华民族” 观念的创生期。至20世纪20-40年代,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华民族” 的讨论再度勃兴。本文阐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指政治与学术精英)对于“中华民族” 的讨论,析论其国际背景、内涵与意义。抗战时“中华民族”之讨论一方面引发内部之分歧、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该观念所造成之凝聚性,则有效地团结人心,共赴国难。

  关键词  民族主义  米内山庸夫  傅斯年  顾颉刚  《中国之命运》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

  黄道炫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卓有成就。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使中共在坚持使用、提拔工农干部的同时,得以放手培养大批知识分子干部,促进干部群体的气质变化及整体提升。和中共革命实践通常都环环相扣一样,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培训、考核、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管齐下、交相作用,内的自觉是基础,外的规训是手段,形成动态而非静态、固化而不僵化的干部养成路径。抗战时期,是中共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上、行动上进一步统一、改造全党的关键期,“ 三八干部” 的养成还打上了整风的深深烙印。

  关键词  抗战  三八干部  整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

  黄埔军校党军体制的创设:以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为中心

  李 翔

  内容提要 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为治理党军分离的痼疾,决议改党建校,以校建军,引入苏俄党军体制。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成为近代中国实践崭新驭军模式的开始。但在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人的认知与践行之间,存在难以去除的隔膜。1924年初开始建立的党军体制,其制度规划与实际运行既有契合也有背离。国民党政权的军事现代化之路———党化与国家化,新旧杂糅,荆棘丛生。此后,在这种“党军”“国军”的名义下,军权支配党权、政权。兼带私人属性的党军、军政关系,对国民党政权的成长与政治命运造成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孙中山  廖仲恺  蒋介石  黄埔军校  党军体制

  “土货化”经济学:方显廷及其中国经济研究

  李金铮

  内容提要 方显廷是民国时期著名经济学家,是具有自由主义精神的书斋型学者。他的学术经历丰富,也是最多产的经济学家之一。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经济问题,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证据和建议,研究领域广及经济形态、机械工业、乡村工业、农村经济、货币金融、经济体制等方面。他主张经济学“土货化”,注重实地调查和研究,搜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得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不过,由于“土货化”正在进行之中,这些研究在理论上并没有明显的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  方显廷  中国经济  现代化  世界视野  经济学家

  知识、人脉与时局:张其昀学术生涯的政治转型

  何方昱

  内容提要 20世纪20年代中叶,张其昀以其史地知识逐步构建起与竺可桢、翁文灏、丁文江、陈训慈、陈布雷等师友之间密切的人脉网络。因其不慎,在1932 年加入国防设计委员会后即遭遇顿挫,令其重新思考学术与政治的关系。1936年,张其昀追随竺可桢加入浙江大学,积极谋求学术事业上的建设。自20世纪40年代起,张其昀在地略学领域的学识引起蒋介石的重视,为其渐趋政治中枢奠定了基础。1948年浙大部分学生发起“驱张运动”,最终促使张其昀与国民党当局保持一致。张其昀学术生涯的政治转型,既有知识与人脉带来的推力,也有时局转变带来的压力,双重合力之下,他最终挥手与竺可桢诀别,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彼时学人群政治分野的表征。

  关键词  张其昀  竺可桢  地略学  政治转型

  20世纪20年代金陵大学的立案与改组

  蒋宝麟

  内容提要 金陵大学是1910年由南京三所基督教书院合并创办的教会大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和革命运动对金陵大学造成巨大挑战。该校的美国当局、南京校方和中国籍教师群体被动或主动做出各种回应,直至学校的治理结构完成根本性转变。20年代初,金陵大学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完成“ 部分立案”。1926年,在五卅运动以及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强硬的立案政策的冲击下,金陵大学校内行政层开始改组。至1928年实现校董会设立、中国人出任校长和完成立案的全方位转变,金陵大学由此进入新时代。金陵大学回应立案以及内部改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渐变过程,既体现了中国教会大学在此历史关头处理与中国政府之间关系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一面。

  关键词  金陵大学  陈裕光  改组  立案

  ·学位文选·

  抗战前中国遗产税开征的多方推进

  雷家琼

  内容提要 1929年,以甘末尔为首的财政部设计委员会论定“中国现在不宜采行遗产税”,然而之后中国社会对于开征遗产税的乐观情绪并未完全消解,南京国民政府遗产税开征工作亦未搁浅。地方实力派、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出于解决各自经费问题的迫切需求,一再呼吁开征遗产税。南京国民政府因窘迫的财政状况和外敌的战争威胁,不得不采取措施,逐步从立法及政策层面推动开征遗产税,加紧对遗产税系统立法的配套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遗产税能迅速走完立法程序并正式付诸实施,与抗战前遗产税开征的多方推进密切相关。

  关键词  遗产税  近代税制  甘末尔  《税收政策意见书》

  ·学术综述·

  201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王建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