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期刊 > 近代史研究 > 本刊消息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

发布时间:2022-09-26
发布时间:2022-09-26
字体: 打印

 


 

“近代中国的人与自然”专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西河滩地 

开发与环境治理(1937—1949) 


 

程 森


 

内容提要     

  以往华北环境史研究因过于关注生态退化而忽视了人们应对环境变迁的能动性。自雍正五年(1727)京畿水利营田以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冀西河滩地形成了独特的修滩、种植、灌溉技术及管理制度,但因滩地洪灾频仍,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滩地持续萎缩。193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滩地所在各阶层在生态退化中不断因应与调适,一方面通过持续的财力、人力投入和技术、管理制度变革,滩地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又不断反思滩地水灾频发的原因,认识到流域环境治理中山、水、林、滩的一体性,进而付诸科学的环境治理实践,冀西滩地得以持续开发。由此,结构化的生态退化不应单纯被看作束缚区域发展中人的能动性发挥的障碍,华北根据地时期环境史研究也应进一步纳入中国环境史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视野之中。 


 

关键词 

  环境史 滩地开发 冀西滩地 生态退化 环境治理 


 

作 者  

  程森,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民国时期内蒙古畜牧生产中 

牧草利用方式及其改革 


 

张 博


 

内容提要 

  民国时期内蒙古畜牧生产中牧草的利用呈多元状态,纯牧区仍以转场放牧为主,农业区及农牧混合区则以小规模打草储草及农作物残渣利用为主,农牧民之间的牧草交易也使牧草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民国政府为推动畜牧现代化建设与边疆管理,联合学界力量,将打草储草、牧草种植等新理念、新技术引入内蒙古。日本为开发和掠夺畜产资源,也通过伪政权对内蒙古的牧草利用进行改革。但在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背景下,以及基于西方与内地农业区经验的牧草利用理念、技术,无法与内蒙古实际的社会制度、多元牧业生产、传统思想文化等相兼容的情况下,相关改革未能得到深入落实。内蒙古牧草利用及其背后的牧业生产仍处于新旧杂糅的复杂状态 


 

关键词 

  环境史 内蒙古 畜牧业 牧草 


 

作 者  

  张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专题研究 
 

论巴黎和会后日本在山东势力的 

维护与扩张(1919—1931) 


 

李少军


 

内容提要     

  巴黎和会后,日本欲对华订约以维护其在山东的势力,敦促美英“劝告”北京政府对日谈判,并与美英围绕在山东的利益展开博弈,这成为《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关联协定的主因。从“交还”胶州湾到挑起九一八事变,日本虽处于华盛顿体系之下,但将山东作为其“经济势力圈”,利用中方背负胶济铁路巨额赎金作为枷锁,支配该路财产收入,甚至恣意将其强占,同时控制主要矿山,占有大量土地,称霸交通、采矿、制造、贸易、金融等领域,使美英势力不能与之抗衡。日本在山东势力巨大而突出,也使其海陆军持续钳制、威胁山东,直至深度入侵。 


 

关键词 

  巴黎和会 日本侵华史 《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胶济铁路 


 

作 者  

  李少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资源攫取与经济扩张: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借款及“合办事业” 


 

王希亮


 

内容提要 

  日俄战争后,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官商资本出于掠夺东北资源、攫取更大权益的目的,除直接涉足东北的交通、矿业、金融、贸易、工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施垄断经营外,还通过借款及“合办事业”等手段,套取东北的筑路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森林采伐权、企业经营权等。这些经济活动不仅局限于东北南部地区,随着东亚及东北局势的演变,日本资本又继续施展借款与合办手段,向东北北部和内蒙东部地区渗透。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资本几乎覆盖东北全域,已构筑起在中国东北的经济强势地位,为后来发动九一八事变,独占中国东北奠定了经济基础 


 

关键词 

  日本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中国东北 


 

作 者  

  王希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28—1931年赣粤钨砂 

专营风潮及各方博弈 


 

肖自力 谢圣庚


 

内容提要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曾尝试钨砂专营,各方对此争议甚烈。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29年,以陈秋安为首的利济公司和以胡俊为首的建兴公司,先后承办赣南钨砂或赣粤钨砂专营,引起各方激烈冲突,陈秋安、胡俊两个粤籍矿商集团由此势成水火。1930年,陈、胡两大集团又为争夺广东钨砂专营权而激烈竞争,并延伸到钨矿业同业公会组织。钨砂专营虽以“统一对外”、避免洋商操纵为出发点,本质上却是对钨业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通过赣粤两省多次推行钨砂专营及各方为此不断博弈,政府方面包括地方和中央对钨砂专营的认识及专营方式得以改进,为资源委员会实施特矿统制及国民政府发挥“钨砂外交”作用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 

  钨矿业 专营 同业公会 胡俊 陈秋安 


 

作 者  

  肖自力,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谢圣庚,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近代汉口区域银两货币市场的演变 

——以“洋例银”运行为中心 


 

刘 杰


 

内容提要 

  晚清汉口开埠通商后,洋商大量进入汉口进行跨区域贸易。为方便跨区域贸易间的转账结算与货币汇兑,洋例银作为统一的银两货币结算形式应时而生。洋例银是汉口银两货币市场上通行的虚银两,以银两市场中的二四宝银为基础,在实银九八折算后虚化为特定成色标准的记账、结算货币。洋例银逐渐成为地区商业贸易和地方政府所通用的银两标准,在地方官商债务借贷与清算、货币兑换、商业汇兑以及钱庄庄票、流通券的信用建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汉口三次较大规模的区域金融危机对洋例银的使用造成直接冲击。受地方政局变动以及货币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洋例银经历了发展、变动及“废两改元”后退出区域货币市场的过程。洋例银对近代汉口货币市场及商贸市场的发展变迁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洋例银 虚银两 汉口 货币市场


 

作 者  

  刘杰,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普通中学还是综合中学? 

——20世纪初中国中学教育的发展道路之争 


 

刘 超 梁程宏


 

内容提要 

  清末以来,中学教育的地位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域外思潮的影响逐渐凸显。20世纪初,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与否成为南北学界教育改革论争的焦点之一。南北高师附中分别借鉴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轨的美国综合中学模式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分轨的日本中学模式展开改革实验。前者成为“新学制”的改革方向,然因实效有限,20世纪30年代被后者取代。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分轨制由此成为中国长期施行的中学教育范式。
 


 

关键词 

  综合中学 中学教育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作 者  

  刘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梁程宏,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 

在华筹办工科大学计划始末 


 

林 伟 牛 力


 

内容提要 

  五四运动前后,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方兴未艾。在湘雅医学院院长胡美的倡议下,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起在华筹办工科大学计划。该计划酝酿于中国,发起于美国,先后牵涉中美多所大学,在两国学、商、政三界产生广泛回响。哈佛与麻省理工组织了专门委员会开展筹备工作,邀请两校共同校友麦洛埃以非正式身份赴华搜集信息。然而,麦洛埃在中国“越权”与东南大学签署合办工科大学草约,对计划的实施造成了干扰和破坏。工科大学计划始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终以流产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计划本身在办学资金筹集和学校主导权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与不现实之处,也反映出中外教育交流项目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关键词 

  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东南大学 工科大学计划 中外教育交流 


 

作 者  

  林伟,独立学者;牛力,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学术评论 
 


 

中国传统产权实践中的“界” 

——区域史视野下的山林川泽产权研究 


 

杜正贞


 

内容提要     

  在中国传统产权实践中,“界”是最基础的核心概念之一。产权之界是人们在土地山林川泽上确立、宣示排他性权利的结果。近年来山林川泽产权历史的研究显示,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资源中,产权之界演生的历史进程、确权方式都存在差异,这说明对中国传统产权实践的研究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时空中去,区域史的取向和方法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产权历史的理解。确权实践受到户籍和地籍制度的影响,因此产权区域史的时空范围与国家在各地的统治方式和能力有关。因为各地方政府在司法管辖、赋役征派上的权责分割,政区是分析产权实践与区域关系的一个重要层面。但产权演生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还来自资源的开发进程、利用方式的不同,受到市场、贸易路线、地方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文字使用和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历史上人们的确权实践出发,将此置于多样的区域历史进程和社会关系网络中加以考察,才可能对建立基于中国历史经验的产权理论有所帮助。 


 

关键词 

  产权 界 山林川泽 区域史 


 

作 者  

  杜正贞,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读史札记 

 

哈里森·福曼《北行漫记》的多维审视 

——兼评肯尼斯·休梅克对《北行漫记》的评论 


 

张发青


 

内容提要 

  哈里森·福曼是美国著名旅行作家和战地记者,1944年考察边区后出版《北行漫记》一书。由于此前缺乏海外史料的印证,国内外学术界多认同美国学者肯尼斯·休梅克对《北行漫记》的评价。但根据福曼档案和相关史料证实,在评论《北行漫记》时,休梅克所引材料存在张冠李戴之误,其对《北行漫记》的评价不够中肯。通过多重史料考证,《北行漫记》不仅是西方记者报道红色中国的一部佳作,而且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共党史和抗战史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哈里森·福曼 《北行漫记》 肯尼斯·休梅克 


 

作 者  

  张发青,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