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日期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期刊 > 近代史研究 > 本刊消息

《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发布时间:2021-04-30
发布时间:2021-04-30
字体: 打印

启蒙是连续的吗?

——从晚清到五四

王汎森

内容提要:从晚清、辛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止的思想发展,其间虽有许多模糊的、往复的、顿挫的变化,但大致而言是一个连续的格局。“连续”其实具有种种不同的型态,有时是传递式的关系,有时是“转辙器”式的关系,有时是思想与政治相互激发而前进的关系,往往在积累动能之后,会出现一次既有所延续又带有“量子跳跃”性质的变化。从晚清到五四的连续格局中,仍有许多新的特色。譬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许多原本最核心的思想变成边缘,原来边缘的变成核心,甚至透过国家的力量成为“体制性遗产”。许多看起来延续的思想议题在各自时段中的幅度、广度、强度、渗透度等方面仍有所不同。此外,“背景文化”的相异,也表现在各个方面。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想以新文学、新思想、新伦理来解决黑暗的政治、社会等一切问题,就与晚清以来的思维大不相同。五四时期的启蒙还有一个特色,即赋予“未来”“期望”的思想极为积极而正面的地位,“未来”时态成为一种时髦。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连续格局;“转辙器”;背景文化

作者简介:王汎森,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把天下的取向嵌入国家:民初“好人政府”的尝试

罗志田

内容提要:1922年,胡适等精英读书人曾提出“好政府主义”,不久更出现了一个为时短暂的“好人政府”。这个看似插曲的历史现象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因缘。好人政府背后的“贤人政治”,大体是一个适应天下时代的传统理念;好政府主义强调政府应积极作为,又更适应现代的国家时代;而时人面对的北京政府,恰是一个具有现代形式却又延续传统小政府理念的政权。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多重的紧张。那是一个政治伦理转换的时代,新旧政治伦理的纠结容易使人感觉无所适从,却也留下更宽的尝试空间。把一个天下的政治模式嵌入现代国家,又要让一个不思作为的现代政府积极起来,这些充满张力的取向如何关联互动,是一个需要重新讲述的故事。

关键词:天下;国家;贤能政治;好人政府;好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

作者简介: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华盛顿会议前后的美国对华态度

——以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报道为中心

王笛

内容提要: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在西方角力过程中的地位和对应办法,不仅需要从中文的历史记载和从中国的角度进行解答,而且还必须根据西方的材料,了解西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来思考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选择,选择的余地,以及西方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全面认识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自己权利有多大的空间和实力。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报道为中心,考察五四运动之后至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的对华态度和政策形成的社会基础。美国官方对中国的态度,是根据美国本身及其在东亚乃至全球的利益和布局来决定的。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对中国命运的同情。不过,美国媒体在考虑怎样支持中国的时候,把支持当前中国政府,还是支持中国人民走向法治和民主,区别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怎样帮助中国的各种不同的声音。

关键词:华盛顿会议;美国媒体;美国对华态度;山东问题

作者简介:王笛,暨南大学客座讲座教授、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蒋介石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陈谦平

内容提要: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由“一边交涉、一边抵抗”转变为“积极抵抗、预备交涉”。为了支援第19路军抗战,蒋介石于2月上旬将两个德械师组成第5军,以第19路军名义驰援上海。由于日本向淞沪地区增兵,迫使蒋介石对淞沪抗战“必死力一拼”。但他也认识到中国的实力不足以赢得淞沪战事,因而决定采取“对沪事取和缓,勿使扩大”的政策。“积极抵抗、预备交涉”政策的着眼点在于抵抗,抵抗之目的是要促使英美国家出面阻止日本对上海地区的军事侵略;一·二八淞沪抗战达到了抗击日本侵略、迫使英美出面干预的目的;提升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主义激情,为局部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蒋介石;一·二八淞沪抗战;积极抵抗预备交涉;英美调停;局部抗战

作者简介:陈谦平,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如何落实:抗战时期中共的贯彻机制

黄道炫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日臻完善,贯彻机制的效能日益凸显。中共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贯彻机制也是环环相扣。在革命理念和政治文化的范导下,会议、巡视、检查、突击、竞赛、群众路线、数目字管理这些具体的落实机制交相影响,共同打造着一个效能优先、有令必行的落实体系。

关键词:贯彻机制;支部;劳模运动;群众路线;数目字管理

作者简介:黄道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行宪”乱局与国民党统治的衰颓

——以1948年“行宪国大”为中心的研究

汪朝光

内容提要:自抗战中期开始,国民党统治力便在不断下降中。全面内战爆发后不久,国民党统治的衰颓日显,派系纷争则为其重要致因,且是国民党长期无法解决之顽症。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互相争执,党同伐异,甚而不惜牺牲党的利益以满足派系利益,从而在根本上影响国民党的统治力和执政力。派系间之纵横捭阖,又随形势的变化和利益的转换而不断分化组合,更加剧了派系纷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948年“行宪国大”召开前后的选举和政治运作恰为此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和范例。派系纷争与组织涣散,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纠缠一体,表里互见,非国民党一日之病,而是久已如此,也使国民党难以担当领导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和转型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行宪国大;国民党;蒋介石;李宗仁

作者简介: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动机判断与史料考证

——对毛泽东与斯大林三封往来电报的解析

沈志华

内容提要:194711月至19483月,毛泽东先后发给斯大林两封关于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的电报,但说法完全相反。全面、详细地反复解读史料的结果是,毛泽东第一封电报所述并非中共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其动机在于试探斯大林的态度,以解除苏共对中共的疑虑,并接受中共关于统一战线和联合政府的主张。此例反映出当时中苏两党关系的微妙和复杂性,也说明在历史研究中,动机的判断必须以系统、全面的史料考证为前提。

关键词:毛泽东;斯大林;电报;统一战线;联合政府;史料考证

作者简介: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周边国家研究院教授

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对象刍议

吴景平

内容提要:中国金融有着悠久的发展演变历史,近代以来中国金融在货币、专业性机构和市场等基本领域,均出现了全新的内容,中国近代金融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近代中国专史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多种中国近代经济史、财政史和金融史的通贯性著作和其他史料文献,结合近代中国各该领域的制度安排与实际运作的史实,揭示中国近代金融史与经济史、财政史在体系构建和主要内容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对中国近代金融史的研究对象这一学科基本问题进行探索,指出中国近代金融史的研究中需要处理好分期和各主要金融领域之间的关系,需要重视学科交互的视野和把握金融变迁所处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近代中国;金融史;经济史;财政史;研究对象

作者简介:吴景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版权所有 京 ICP 备 05055195 号